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关总署署长:稳中求进促外贸回稳向好

2017年01月04日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顾 阳

  “希望通过努力,实现海关把关服务好、企业经营发展好。”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日前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过去一年,全国海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工作主线,以“中国梦”引领海关行动,努力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促进外贸回稳向好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贸形势,全国海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外贸回稳向好。于广洲表示,2016年1至11月,全国海关征税入库13743.65亿元,同比增长2.4%。

  在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上,海关通过优化调整出口查验率、大力推进通关作业无纸化等手段,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据统计,一年来海关出口通关时间平均降低了31.09%,进口通关时间平均降低了13.06%。

  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上,海关积极推进加工贸易核销管理模式改革,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加工贸易业务审批,还创新保税监管模式,推动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和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扩大选择性征税试点,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推动加工贸易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截至目前,全国65个出口加工区已有34个整合优化为综合保税区。

  在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上,海关创新4种监管模式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积极推动杭州等13个城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发展,试点范围扩大至江苏常熟等5个地区。此外,海关还会同相关部门选择4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开展试点,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

  推动重大改革落地生效

  一年来,全国海关认真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结合实际抓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扎实推进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落地生效。

  于广洲表示,围绕“去产能”部署,全国海关加强了对钢铁、煤炭等重点商品进出口监管和预警监测,会同有关部门动态调整加工贸易禁限类目录,严格执行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保持打击大米等农产品走私高压态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进出口环境。

  在“降成本”方面,全面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全部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海关所属事业单位及其经济实体的进出口环节经营服务性收费呈逐年显著下降趋势。据初步统计,2016年1至11月,全国累计免除费用4.5亿元,惠及企业约16万家。

  积极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大力简化审批核批,全面建成海关行政审批“一个窗口”、实施网上办理。

  “凡是能通过网络共享复用的材料,不得要求企业和群众重复提交;凡是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凡是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必须到现场办理。”于广洲说。

  据悉,天津、福建、广东等11个沿海地区口岸全部建成启用“单一窗口”,支持重庆、陕西等中西部省市率先开展“单一窗口”试点。关检合作“三个一”已全面推广到全国所有直属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口岸大通关核心环节信息共享基本实现。

  备受关注的通关一体化改革进展顺利。2016年6月1日,在上海启动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风险防控中心和税收征管中心试点运作,实现“一次申报、分步处置”通关模式。11月1日启动税收征管方式改革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覆盖全国。

  “在国务院明确的19项新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中,涉及海关总署的工作共有13项,目前相关工作已基本落实,下一步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推进。”于广洲透露,支持新设7个自贸试验区的海关监管措施目前正在加快研究。

  积极创新监管方式

  于广洲指出,把好国门是海关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海关积极创新监管方式,着力维护外贸进出口秩序。同时,着力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广大进出口企业和人民群众获得感。

  据介绍,去年以来,全国海关深入开展“国门利剑2016”联合专项行动,2016年1至11月,共侦办走私犯罪案件2408起,增长14.4%,涉嫌偷逃税额95.1亿元,增长5.7%,破获涉嫌偷逃税千万元以上重特大走私犯罪案件163起,特别在打击粮食、冻品等农产品走私上取得重大成果。

  与此同时,全国海关不断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一方面积极推进中欧班列通关便利化、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AEO互认、安全智能贸易航线等合作,努力实现“关通天下”,一方面依托海关门户网站、12360服务热线等平台,打造“网上办事大厅”,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仅广州海关一年就为企业节约报关费用5350万元。(本报记者 顾阳)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外贸攻坚克难亟须齐发力    2016年11月15日
  • ·外贸回稳向好新动能加速积聚    2016年11月11日
  • ·对外贸转型多一些耐心和信心    2016年11月11日
  • ·外贸实现回稳向好仍需努力    2016年11月09日
  • ·以退税率“杠杆”撬动外贸发展    2016年11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