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吴海涛:完善减灾合作机制 深入参与国际救助

2016年12月09日 13: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纽约12月9日讯(记者 朱旌 汪璐)当地时间12月8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吴海涛大使在第71届联大关于议题69“加强联合国人道主义和救灾援助,包括特别经济援助的协调”的发言中指出,中国政府在不断加强自身灾害管理能力同时,将同各国一起积极开展减灾领域国际合作,完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深入参与国际减灾救援行动。

  吴海涛指出,近年来,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部分地区冲突久拖不决,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粮食危机、难移民问题等全球性挑战突出,国际人道主义形势总体严峻。国际社会亟需团结一致、凝聚共识,标本兼治,采取切实措施应对日益严峻的人道形势。中方愿就此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是有效开展人道援助的基本前提。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必须遵守《联合国宪章》,恪守人道、中立、公正原则,尊重受援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遵守国际法和东道国法律。国际社会应坚持通过政治手段、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防止将人道主义问题政治化,坚持人道援助非军事化。

  第二,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是减少人道主义需求的根本出路。当今世界的很多问题,都能从贫困落后上找到根源,都需要通过促进发展寻求根本解决之道。在有效应对短期人道主义需求的同时,国际社会应共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发展。增加人道主义资源不应以牺牲发展领域资源为代价。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特别是加大对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上长治久安和发展繁荣之路。

  第三,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因素加剧了人们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和脆弱性。与此同时,各类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提高了人类预防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国际社会应在充分尊重受灾国国情和需求基础上,通过增加投入、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和知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切实加强受灾国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和防灾减灾备灾抗灾能力建设和复原力。

  第四,联合国人道主义系统的高效运作是提供有效人道援助的重要保障。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办公室应根据其职权,在协调国际人道援助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建立和完善以成员国为主导的合作伙伴关系,保障各国平等参与,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人道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提供人道援助应根据受援国政府和民众实际需求和优先重点,推动国家、地区及国际层面的工作形成合力。

  吴海涛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人道救援行动,近年来向几十个国家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中方将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参与多双边人道主义行动,为国际人道主义事业作出新贡献。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国家,中国政府在不断提高自身灾害管理能力的同时,积极开展减灾领域国际合作,建立和完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深入参与国际减灾救援行动。中国愿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责任编辑:林秀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