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粮农组织:持续冲突使粮食不安全国家增加至39个

2016年12月09日 09: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纽约12月9日讯(记者 朱旌 汪璐)根据粮农组织12月8日最新发布的一期《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报告,内部冲突和天气灾害致使更多国家在2016年面临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报告强调指出,至少有39个国家需要外部粮食援助。

  粮农组织表示,虽然今年的作物生长条件普遍看好,全球谷物供应前景正在改善,但近期的干旱和持续冲突的负面影响持续存在。特别是农业预测表明,粮食作物丰收在望,但在新作物成熟之前的淡季,一些地区的饥饿状况或将恶化。

  在南部非洲,厄尔尼诺效应导致2016年粮食产量大幅减少,预计2017年1月至3月需要外部援助的人数将比一年前同期显著增加。报告指出,在处境最为困难的几个国家,特别是马达加斯加、马拉维和莫桑比克,儿童发育迟缓发生率“非常高”。有些地区连续两季歉收,谷物和豆类种子库存不足将会影响种植面积。粮农组织和各国政府正在实施农业支持计划,以增加获得重要农业投入物的机会。

  为促进制定人道主义救助计划,报告阐明了导致地方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粮食生产严重不足,因低收入、高价格或销售网络中断而普遍面临的获取困难,以及冲突对当地粮食安全状况的影响。

  在报告提及的39个国家中,有21个国家受到内部冲突及其后果的困扰,包括给喀麦隆和乍得等东道国造成负担的难民流动。在中非共和国,广泛的冲突可能导致家庭生产性资产的丧失和耗竭;而在南苏丹, 广泛的冲突引发的阻碍农业生产的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尤其在一些地区,收成的改善只能产生短暂的影响,但因为持续不断的冲突导致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却使最贫困社区面临“实实在在的饥荒风险”。

  在叙利亚,持续的内部冲突致使940万人需要粮食援助。今年的小麦产量估计比危机前水平低约55%。报告指出,也门当前的冲突可能使粮食不安全人数在6月份估计的1420万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最近伊拉克冲突升级,引发国内大量人口流离失所。阿富汗有800多万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而随着约60万难民将在2016年底之前从巴基斯坦返回家园,这一数字或将继续增加。

  尼日利亚的粮食不安全人数超过800万,预计到2017年8月将增加到1100万。北部几个州当前的冲突导致播种面积缩减,而奈拉的大幅贬值致使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尼日利亚谷物出口增加,畜产品进口减少,给区域贸易造成影响。

  此外,与厄尔尼诺有关的干旱和天气影响造成一些国家2016年作物严重减产。虽然部分次区域产量有所增加,特别西非和萨赫勒地区的谷物产量创历史新高,但是2016年非洲谷物总产量减少。南部非洲的玉米产量大幅下降,使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粮食歉收导致马拉维主粮玉米价格大幅上涨,预计在即将到来的青黄不接季节,650万人将面临粮食不安全。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而且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初步估计显示,到目前为止该区域最大的生产国南非2017年的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了27%。

  尽管在印度生产大幅回升带动下,亚洲大部分国家受益于2016年的强劲粮食生产,但在几个近东国家,虽然天气条件大多有利于主粮作物,长期冲突的影响却继续严重限制农业生产。

  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继上一年产量受旱灾影响后,2016年中美洲产量恢复的预期受到欢迎,而南美洲在2016年由于玻利维亚、巴西和巴拉圭的干旱减产后,2017年的播种季节开局良好。

  根据报告,目前需要外部粮食援助的39个国家是阿富汗、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几内亚、海地、伊拉克、肯尼亚、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缅甸、尼泊尔、尼日尔、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塞拉利昂、索马里、南苏丹、苏丹、斯威士兰、叙利亚、乌干达、也门和津巴布韦。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