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联邦通信委员会加强宽带消费者隐私权保护

2016年11月15日 13: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导读: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FCC)通过广播、电视、电报、卫星信号和电缆等来管制美国50个州、哥伦比亚特区和美国领土内的洲际通信和国际通信。作为美国国会监督的独立政府机构,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拥有制定通信相关法律、管制措施和技术创新措施的首要权威。

  互联网目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在家里、在工作期间或者在上班的路上,人们就像个蚱蜢一样拴在绳子上,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检查电子邮件、阅读新闻、在社交网站进行交流。

  但用户很少能够意识到,互联网消费者对应的互联网服务运营商(ISP)正在无时无刻不在搜集用户使用互联网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因为正是互联网服务运营商每时每刻处理用户相应的互联网网络流量和数据。这就意味着,当用户在线使用互联网时,所访问的网页以及所使用的APP,对于互联网服务运营商来说都是毫无加密效果的,他们在审视这些活动时拥有非常开阔的视野。如果用户恰好也在使用手机,用户的互联网服务运营商可以每天实时准确地定位你所在的位置。即使当数据处于加密的情况时,服务运营商也能够通过大量片段信息来拼凑关于用户的关键信息。通过分析用户网络在线的活动情况,可以搜集到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甚至是个人长期的医疗问题,亦或是财务问题。

  问题是,目前并没有相应的规则来规范互联网服务运营商的相应行为,包括如何使用和共享这些用户的个人信息。事实上,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相关研究,美国91%的美国成年人认为,消费者对于应对相关运营商搜集和使用他们个人信息和数据方面已经失去了控制。在如今的数字时代,消费者应该能够对于他们和他们孩子使用网络的相关隐私进行明智的选择。毕竟,这是消费者的数据,难道他们不应该对此拥有完全的发言权么?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通过他们的执法权来确保互联网公司(例如,Google和Facebook等)来尊重消费者的隐私,此外,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则是负责督促电信运营商来保护相关电话使用者的消费者隐私。几十年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不断要求电信运营商保护手机使用的相关信息。FCC对手机相关的电信运营商进行相应的管制,如果运营商未经手机用户同意就将用户数据和信息用于它途,或者将用户信息进行二次销售,都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今天相应的宽带服务并不存在相应的规则。必须对这一漏洞进行填补,21世纪的宽带消费者也应该受到类似的保护。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已经发起一项动议,旨在扩大类似的隐私保护,保护用户信息免于宽带运营商的侵犯。FCC的这项动议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给予宽带消费者需要的相应工具来作出明智选择以应对互联网服务运营商们使用和共享他们的数据;给予互联网服务运营商们相应的信息来采取措施保障数据安全;同时,给予互联网服务运营商们他们需要的相应灵活性来继续创新来保护隐私。

  在过去六个月里,FCC已经与消费者相关公共利益团体、固定和移动互联网服务运营商、广告商、APP和软件开发商、学者、政府其他部门(包括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及个人消费者代表进行协商,来共同找出最好的办法。基于所收到的广泛反馈意见,FCC推出全新的规则来增加消费者在使用网络时的可选择权、透明度和安全性。该项规则已经在FCC内容形成共识,并将在2016年10月27日的月度会议上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该项动议规定,互联网服务运营商必须告知消费者以下信息:他们收集的信息类型、使用和共享他们收集到的信息的详细使用办法和详细用途,以及确定与互联网服务运营商进行信息共享的相应对象的具体类型。

  此外,该项规则还要求互联网服务运营商在使用和共享敏感信息之前,必须获得确定无误的同意使用许可。地理位置信息、儿童信息、健康信息、金融信息、社保号码、网页浏览历史、APP使用历史,以及短信和电子邮件相应的交流文本,将被视为敏感信息。所有其他个人可以识别的信息将被视为并不敏感,而且使用和共享这些数据将被视为已经获得许可。

  对相应敏感信息的许可条件进行标准化必须获得消费者的相应支持,并且必须与其他关键的隐私框架和原则一致,包括那些由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消费者隐私权力法案(Consumer Privacy Bill of Rights)所确立的隐私保护框架。相关动议规则的设置将能够适应技术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为消费者调整相应隐私偏好。

  该项动议还规定,互联网服务运营商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保护消费者的相关数据,免于程序漏洞和其他漏洞的侵犯。如果数据已经被泄露,相应动议也要求互联网服务运营商们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知会消费者相应的情况:他们的数据已经被泄密。

  需要明确的是,这项动议主要侧重于消费者在使用宽带时他们被收集的数据,例如,家用或者移动网络业务。它将并不适用于网页或者APPs的相关隐私问题,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这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而且,即使网页和APP的归属权属于宽带运营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的权威是绝对的。该项动议还指出,并不是要完全禁止互联网服务运营商们使用和分享消费者的信息,而是要求互联网服务运营商们将消费者放到能够拥有决定权的位置,这一点非常重要。

  底线就是,消费者与宽带运营商分享的数据永远属于消费者。随着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相关隐私保护措施的出台,消费者将拥有决定这些数据如何使用的最终权力。

  译自:2016年11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网站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杨正泽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勾雅文)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