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德国电子垃圾回收体系概况

2016年11月08日 10: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以及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电子垃圾的数量正处于爆炸式增长阶段,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也引起了各方关注。作为电子垃圾管理的先行国,德国在回收处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以德国在电子垃圾回收处理方面的做法为例,以供参考。

  一、德国电子垃圾回收处理法律依据

  早在2002年,欧盟就出台了《废旧电子电气设备指令》,也就是家喻户晓的WEEE指令。2012年,欧盟对WEEE指令进行了重新修订,作为欧盟成员国,德国对该指令做了相应转换,在国内颁布新的《电子电气设备法》,于2015年10月正式实施。新的《电子电气设备法》明显提高了消费者处置废旧电器电子设备的便利性:该法规定,大型电器电子产品销售商卖出等价电器电子设备的同时,将有义务免费收回相应的废旧设备;而边缘长度低于25 cm的小型电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吹风等则必须无条件收回。这里的大型销售商是指占地面积超过400 m2的家电商场,另外也包括拥有规模以上物流和仓储面积的网络电商,这些线上销售商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设立电器电子设备回收站点。

  二、德国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体系

  根据《电子电气设备法》,德国联邦环境署成立了电子废弃物注册基金会(简称“EAR基金会”)。基金会不承担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分类、拆解和再利用等具体事项,而是通过系统协调电子垃圾的流向、分配生产商的责任份额并监控生产商的回收情况,保证《电子电气设备法》的有效实施。EAR基金会主要与电器电子设备生产商和公共废物处置机构建立联系。按照规定,生产商在产品进入德国市场前,必须向EAR基金会提交注册信息,并且有义务向基金会汇报每月产品在德销售情况及每年回收的电子垃圾量。此外,生产商有义务免费向公共废物处置机构提供电子垃圾回收容器。另一方面,公共废物处置机构有义务设立电子垃圾回收站点并进行无偿回收,并告知消费者可供使用的旧电器收集的可能性和收集地点,目前德国已有1500个电子垃圾集中回收点,公众在家门口即可找到这样的回收站点处理淘汰的电器电子设备。公共废物处置机构将电子垃圾分成六类,待回收容器装满后告知EAR基金会安排收回。此时,基金会按照之前统计的生产商销售清单以及生产商回收的电子垃圾量对电子垃圾回收任务进行分配,通知目前贡献程度最低的电器电子设备生产商对已装满的容器进行回收并由其完成电子垃圾后续的处理与处置。

  三、德国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现状

  在相对健全的法律法规及完善的回收体系保障下,德国电子垃圾回收率也逐年提高。WEEE指令规定,到2016年,电子垃圾回收率应达到45%。据德国联邦环境署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10年德国就以45%的回收率完成了该目标,并预计这一数据在2019年将达到65%。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徐媛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勾雅文)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