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际消除贫穷日:仍有10亿人生活在极端贫穷中

2016年10月18日 20: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纽约10月18讯 (记者 朱旌 汪璐)10月17日是消除贫穷国际日。潘基文秘书长在为国际消除贫穷日发表的致辞中指出,《2030年议程》载列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份让所有人在环境健康的地球上享有和平、繁荣和尊严的普遍愿景。但如果不能完成第一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即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要实现这一愿景的是不可想象的。

  潘基文指出,当今世界约有10亿人生活在极端贫穷中,8亿多人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但贫穷不是简单地以收入不足来衡量的。它表现在获得保健、教育和其他必要服务的机会受到限制,还往往表现在其他基本人权遭到剥夺或践踏。

  潘基文指出,贫穷既是边缘化和社会排斥的原因,也是其后果。为了实现《2030年议程》关于不让任何人掉队的承诺,必须处理侮辱和排斥贫穷者的问题。

  潘基文进一步指出,各国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是解决系统性社会经济不平等问题,促进所有生活极端贫穷者的参与,使他们能够帮助自己、他们的家庭和社区,为所有人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和繁荣的未来。我们必须打破困扰世界各区域中许多人的贫穷和排斥的壁垒,建设促进所有人参与的包容社会,确保所有生活贫穷者的声音得到倾听。

  最新估算显示,自2002年以来,世界各地的减贫努力取得了巨大进展,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下降了一半,但全球每8个人当中仍有1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中,其中8亿人缺乏足够的食物。

  此外,全世界还有24亿人没有改进的卫生设施,11亿人没有用上电,8亿8000万人口居住在城市贫民窟中。世界上最脆弱的人口仍然缺乏机会:这包括5900万失学儿童,同时,青年失业率为15%,是成年人失业率的三倍多。

  今年这一国际日的主题是“从侮辱和排斥到参与――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联合国希望以此提醒人们全面了解贫困的含义,不仅仅要将贫困视为缺少收入或生活必需物质,如食物、住房、土地以及其他资产,更要看到许许多多导致贫困的相互关联的因素。今年的纪念活动还强调承认穷人所承受的耻辱和排斥以及改善他们处境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张翔)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