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洲难民潮为何愈治愈“难”

2016年09月13日 07:2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陈 博

  欧洲难民潮为何愈治愈“难”?在欧洲,无论是政客,抑或是出租车司机,均能就难民问题侃侃而谈,表达对现状的不满或迷茫。不过,在当地媒体海量的信息中,对有关难民问题产生的反思性报道却寥寥无几。眼下,如同滚雪球般的难民潮让布鲁塞尔陷入窘境,围绕难民问题内外交困的欧盟将何去何从?或许,就在英美法联军当年射出军事干涉利比亚第一颗子弹时,潘多拉魔盒便已悄然开启。

  有关难民潮是否会削弱欧盟经济复苏态势的讨论直至今日仍然没有结束。在德国、瑞典等社会福利健全、劳动力薪酬偏高的国家,有相当数量的官员和民众认为,以年轻人为主的难民潮有助于适度缓解其国内老龄化问题,若能顺利引导难民融入当地社会,掌握基本劳动技能,难民潮对经济的影响应是利大于弊。不过,外部移民能否成功融入当地社会却是一道难题。由于移民融入政策失灵,移民后裔聚居的巴黎北部部分社区与布鲁塞尔的莫伦贝克区不仅在失业率与犯罪率等指标上“领跑”周边区域,同时还成为极端思想传播的温床。面对难民潮困局,欧洲的极右思潮进一步抬头,贸易保护主义与民粹主义沉渣泛起,冲击着欧盟此前推崇的自由贸易思想。

  难民潮亦使欧盟宣扬的“普世价值观”遭到了质疑:诚然,欧洲不少国家在社会规范、法律制度、贸易体系构建等多个领域拥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欧洲在战后世界舞台上影响力的不断增加,似乎使其对自身价值观的评估过于“膨胀”。难民潮作为其向部分国家和地区强推意识形态带来的“典型副作用”,冲击了这种“膨胀感”。事实证明,欧盟由于战略误判,在中东地区推行的“大中东民主化”并不符合当地民众的根本利益,反而引发了混乱,进而产生的难民潮使得号称欧盟“三大制度支柱”的欧洲各大共同体、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刑事司法领域合作在应对难民潮期间饱受各界诟病。

  各成员国在难民潮解决路径上的分歧加剧了欧盟内部离心力。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近日出访捷克与波兰时不仅遇到了当地民众反对其难民政策的示威游行,还在维谢格拉德四国领导人的会晤中就难民问题遭到了尖锐批评,这表明欧盟成员国间就难民潮纾困问题依然矛盾重重。除此之外,欧盟总部强行分摊难民接收名额等政策也让各成员国对欧盟的反感情绪上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欧盟若想摆脱难民潮窘境,需要一段时间。如今,世界各国已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单边应对跨境区域性问题,新的全球合作与治理机制亟待构建,一味以民主、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绑架国际事务的做法已不断被证明是行不通的。欧美国家若不能对新的世界秩序进行全方位深刻反思,只会在难民潮的治理中越来越“难”。(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陈 博)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