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B20声音】宗庆后:发展实体经济 解决就业难题

2016年09月02日 16: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黄平

  【人物名片】宗庆后,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1987年创立娃哈哈,三十年带领企业做到全国最大、产量排名世界前列的现代大型饮料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

  早在5年前法国戛纳的B20峰会上,宗庆后就建议:要给实际创造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更多的财政资源支持。如今在杭州举行的B20峰会上,他准备的议题依然关乎就业:发展实体经济解决就业难题,让人们安居乐业。

  实体经济是解决就业之本

  “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要抓好实业、实体经济发展,因为它是创造财富的经济。”宗庆后认为,很多人没有劳动技能,他没有办法就业,因为现在都智能化了。最有希望的是第三产业去创业,但是第三产业的创业,必须要把一产二产的收入提高。“归根结底还是要鼓励发展实体经济,我们每年都在投资、扩大生产。”

  为提振实体经济,中国从简政放权入手,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宗庆后说,站在企业家的立场来看,简政放权将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活力。以“降成本”为例,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状况,从而提升员工收入水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拉动内需,从而进一步提振经济。

  “内需拉动不光靠高收入者,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提升更能真正拉升内需。”宗庆后认为,拉动内需最大的潜力在中低收入者,所以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工资水平,让更多的低收入家庭转为中等收入家庭。

  制造业转型需要“工匠精神”

  随着中国经济较快发展,国民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升,高品质商品成了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而生产高品质商品,就应当追求工匠精神。宗庆后认为,工匠精神并非意味着一成不变,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传承。

  在娃哈哈杭州下沙的第二生产基地,站在长达168米的生产线,隔着密闭的玻璃窗,只见成列的瓶子如白练般纷飞闪过。看似一瓶简单的饮料,出厂却要经

  过吹瓶、杀菌、灌装、包装等几十道工序,但在生产线上,却几乎看不到人。甚至在码垛入库的环节,也是由娃哈哈自己制造的码垛机器人来完成。

  这条生产线每小时产能54000瓶,每秒达到15瓶,是目前饮料行业内最快的灌装线,一条生产线就能满足杭州及周边地区的市场需求。这条生产线也是饮料行业唯一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的示范项目。

  宗庆后认为,在浙江,随着“机器换人”的深入推进,提振实体经济,创造的不仅仅是一线的就业岗位,更多的是能带动整个行业发展壮大,提高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使与之相关的各个领域衍生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以自主创新传承工匠精神,劳动力素质是重要因素。他提出,就业难题在各国遭遇不同的窘境。“高福利国家的大众工作积极性低,贫困国家的劳动力技能不高。”宗庆后认为,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总体较高,但一些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认识有一定偏差,特别是对制造业岗位的认识,不看好搞技术、下车间。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物美价高,要对“中国制造”有坚定的信心,对成为一名现代工匠有足够的信心。宗庆后说,制造业技术岗位的重要性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不断增长的个人收入和内需就是工匠精神的强大保障。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宗庆后表示,G20峰会在杭州举行,一定会让世界更了解浙江、了解杭州,更了解这里的企业,为各国企业与浙商合作创造更多机会,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在解决就业问题时,世界各国更应该关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就业难问题。

  目前,娃哈哈已经在国内建立了80多个生产基地,国内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让宗庆后深有体会。他认为,各层次劳动力集聚东部地区促进了东部经济发展,大学生们也纷纷涌向东部大城市。但西部欠发达地区未来增长空间不可忽视。

  宗庆后建议,应该加快东部地区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县城转移,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如果你把工厂迁过去,把人口聚集起来后,那你的教育、文化、卫生都可以发展,那么就业机会就大了。”宗庆后告诉记者,要让更多劳动力返乡就业,必须提前在西部地区配置相应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这些劳动力在西部的安居就业,将会给当地创造更大的需求,带动更大的经济增长。

  宗庆后说,国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鼓励、引导他们到农村和小城镇就业。让劳动者拥有“自我造血”的功能,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准。企业只要迎合消费者需求变化,就能找到自己的发展出路,这也是世界各国提振实体经济的信心所在。(记者 黄平 实习生 徐燕飞)

(责任编辑:王惠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