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2016年09月01日 07:2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徐惠喜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依旧,全球治理面临重大挑战。国际社会对G20杭州峰会寄予厚望,殷切期待这次峰会在推动G20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在制定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和国际经济合作的路线图方面发出清晰和强劲的声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众所周知,现行的全球治理规则话语权是由发达国家制定和主导的,当前的国际体系等级化依然明显,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方面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严重不足,常常成为利益受损方。就经济与金融领域而言,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和金融稳定委员会等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与机构,尚不能充分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性挑战日渐增多,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参与现行国际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坚定地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边,积极为之争取国际话语权,推动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改革完善,使之更能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视维护和拓展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为自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认为全球治理本身是一个协商过程,是一个参与和身份重塑的过程,要真正改变全球治理失灵现象,就需要以多元主义的世界观、以伙伴关系的思维方式、以参与治理过程的实践活动建构起一种真正的全球身份认同。为此,在G20杭州峰会筹备过程中,中国力邀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与会,大家齐聚一堂,共商全球治理大计。目前,东盟主席国老挝、非盟主席国乍得、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主席国塞内加尔、77国集团主席国泰国、全球治理组织主席国新加坡和哈萨克斯坦、埃及两个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大国的领导人均已确认受邀出席杭州峰会,共谋世界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大计。这使得本届峰会将成为G20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参与最多的一次,在组成上更具代表性,更富包容性。

  中方认为,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没有任何一国可以主导或掌控全球治理话语权,任何规则的制定、秩序的建立,都必须由所有治理参与方共同协商和建设,而治理的成果则由所有参与者公正地共享。“共商、共建、共享”这一中方倡导的全球治理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有助于解决治理成果失效、治理手段失灵、治理方向偏差,是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智慧。共商,就是集思广益,由全球所有参与治理方共同商议;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发挥各自优势和潜能并持续加以推进建设;共享,就是让全球治理体制和格局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球各个参与方。在完善全球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中国愿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经济金融治理的参与者。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不断贡献完善全球结构性改革的中国方案,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创新,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全球话语权,以踏实稳健的步伐推动着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健康、公平、有序的方向发展。在G20这一全球最重要的经济治理平台上,中方积极与发达国家联手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加强金融风险管控,推动全球治理架构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份额改革,同时引领G20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让G20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全球增长的“催化器”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推进器”。

  在推动国际金融治理机制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的成立有助于加强金砖国家内部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巩固金砖国家在完善全球治理、加强多边主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金砖银行平分股权的制度设计就是中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以合作共赢理念完善现存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重要体现。亚投行从酝酿到筹备,中国一直遵循公开、透明、高效的原则,努力构建一个真正体现合作共赢理念的多边开发机构。中国以不刻意追求“一票否决权”和吸取既有国际组织的经验教训和私营机构经验,构建21世纪先进治理理念的国际多边机构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国际信任。为催化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人民币作为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致力于建立更广泛国际合作框架,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目前,这一倡议已获得60多个沿线国家和诸多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代表了一个更大范围的国际经济合作框架,有助于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在完善全球治理过程中,中方以积极的姿态推动巴黎气候协定达成,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积极完成自贸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深化南南合作,实现历史性新跨越;推进中非务实合作,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影响全球治理格局。中国视发展为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的总钥匙,以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奇迹感召国际社会推进全球治理改革。中国以更加自信、更加主动的心态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的作用。

 

相关专题: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 

(责任编辑:吴新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