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开放型经济共享中国机遇

2016年08月31日 07:1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祝惠春

  如果把世界经济比作人的肌体,那么贸易和投资就是血液。如果气滞血瘀,难畅其流,世界经济就无法健康发展。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贸易和投资疲弱、一些国家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棒的当下,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激发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力,做全球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设者、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让“中国机遇”更好惠及世界。

  中国着力推动二十国集团加强合作,采取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筹建亚投行等一系列措施,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胸怀和担当。从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将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里唯一的新兴市场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如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为区域乃至世界经济注入了正能量。

  为破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难题,中国给出具有战略眼光的方案,“一带一路”打通陆海战略通道,促进互联互通,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沿线国家带来增长机遇,经过三年精耕细作,早期收获满满。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主席张松声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新加坡和整个区域非常重要,“一带一路”为各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中国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在不断扩大“朋友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员杜大伟博士表示,中国此举把握住了现实需求,赢得了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同时对发达国家也有好处。中国对外投资大幅增加不仅有利于中国提高国际化水平,还能够刺激所投资地的经济增长和就业。

  中国正在快速提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水平。中国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点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西班牙经济与竞争力部贸易国务秘书海梅·加西亚表示,中国正在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许多欧洲企业已经在中国打开了市场,西班牙企业对此也十分向往,期待与中国开展更多合作。

  作为全球投资领域的后来者,近年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的频频亮相让一些人五味杂陈,甚至有媒体炒作“中国买下世界”。但是,中国投资带来的实实在在益处,是对上述疑虑和偏见最好的回应。在美国托马斯维尔市,中国企业的入驻为解决当地的高失业问题带来了曙光。在德国北威州,中国企业投资建立的诸多研发中心,提升了当地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拉美地区,中国投资有力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格局正在形成。中国的市场机遇在扩大,投资机遇在扩大,对外合作的机遇也在扩大。一系列“越来越开放”的举措,表明了中国融入世界、互利共赢的决心,不断诠释着中国机遇的时代内涵。

  中国的开放是双向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大力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同时,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新修订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新办法对境外投资确立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了政府核准范围,极大促进了中国企业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中国的开放是公平开放。“中国市场环境是公平的。所有在中国内地注册企业,都是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发布了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点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把外商投资限制类条目缩减一半。全面推行普遍备案、有限核准的管理制度,大幅下放鼓励类项目核准权,积极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中国的开放是全面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加速全国推广,建立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在开放空间上,改变了东快西慢、沿海强内陆弱的区域格局,逐步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中国的开放是共赢开放。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整合,各国发展联动、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利益交融关系日益凸显。共赢开放反对保护主义,主张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充足空间,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国际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的利益汇合,实现互利共赢。

  近年来,中国积极同一些国家和地区共建自由贸易网络体系,已成功签署并实施了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中韩自贸协定和中澳自贸协定;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启动中国—格鲁吉亚自贸区谈判和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区谈判;重启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自贸区谈判;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与巴基斯坦的自贸区第二阶段谈判和与新加坡的自贸区升级谈判等等。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更加便利、更加融合。

  开放的中国造福世界。中国努力在扩大开放中同世界各国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共赢格局,“中国机遇论”得到广泛认同,正如瑞士《新苏黎世报》所说:“同中国的合作变得更加重要。”

  如果把世界经济比作人的肌体,那么贸易和投资就是血液。如果气滞血瘀,难畅其流,世界经济就无法健康发展。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贸易和投资疲弱、一些国家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棒的当下,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激发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力,做全球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设者、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让“中国机遇”更好惠及世界。

  中国着力推动二十国集团加强合作,采取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筹建亚投行等一系列措施,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胸怀和担当。从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将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里唯一的新兴市场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如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为区域乃至世界经济注入了正能量。

  为破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难题,中国给出具有战略眼光的方案,“一带一路”打通陆海战略通道,促进互联互通,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沿线国家带来增长机遇,经过三年精耕细作,早期收获满满。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主席张松声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新加坡和整个区域非常重要,“一带一路”为各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中国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在不断扩大“朋友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员杜大伟博士表示,中国此举把握住了现实需求,赢得了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同时对发达国家也有好处。中国对外投资大幅增加不仅有利于中国提高国际化水平,还能够刺激所投资地的经济增长和就业。

  中国正在快速提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水平。中国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点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西班牙经济与竞争力部贸易国务秘书海梅·加西亚表示,中国正在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许多欧洲企业已经在中国打开了市场,西班牙企业对此也十分向往,期待与中国开展更多合作。

  作为全球投资领域的后来者,近年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的频频亮相让一些人五味杂陈,甚至有媒体炒作“中国买下世界”。但是,中国投资带来的实实在在益处,是对上述疑虑和偏见最好的回应。在美国托马斯维尔市,中国企业的入驻为解决当地的高失业问题带来了曙光。在德国北威州,中国企业投资建立的诸多研发中心,提升了当地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拉美地区,中国投资有力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格局正在形成。中国的市场机遇在扩大,投资机遇在扩大,对外合作的机遇也在扩大。一系列“越来越开放”的举措,表明了中国融入世界、互利共赢的决心,不断诠释着中国机遇的时代内涵。

  中国的开放是双向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大力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同时,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新修订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新办法对境外投资确立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了政府核准范围,极大促进了中国企业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中国的开放是公平开放。“中国市场环境是公平的。所有在中国内地注册企业,都是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发布了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点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把外商投资限制类条目缩减一半。全面推行普遍备案、有限核准的管理制度,大幅下放鼓励类项目核准权,积极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中国的开放是全面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加速全国推广,建立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在开放空间上,改变了东快西慢、沿海强内陆弱的区域格局,逐步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中国的开放是共赢开放。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整合,各国发展联动、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利益交融关系日益凸显。共赢开放反对保护主义,主张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充足空间,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国际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的利益汇合,实现互利共赢。

  近年来,中国积极同一些国家和地区共建自由贸易网络体系,已成功签署并实施了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中韩自贸协定和中澳自贸协定;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启动中国—格鲁吉亚自贸区谈判和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区谈判;重启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自贸区谈判;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与巴基斯坦的自贸区第二阶段谈判和与新加坡的自贸区升级谈判等等。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更加便利、更加融合。

  开放的中国造福世界。中国努力在扩大开放中同世界各国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共赢格局,“中国机遇论”得到广泛认同,正如瑞士《新苏黎世报》所说:“同中国的合作变得更加重要。”(祝惠春)

 

相关专题: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