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捷克访问记之一:“‘一带一路’是有前景的事业”

2016年08月29日 07:1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本报采访组

  “‘一带一路’是有前景的事业”

  ——捷克访问记之一

  本报采访组

  

  图为布拉格街心公园练习太极拳的市民。本报记者 魏永刚摄

  捷克首都布拉格是一个宁静的城市。清澈的伏尔塔瓦河穿城而过,哥特式建筑在城里写满中欧风情。全城最高的建筑是电视转播塔。《经济日报》记者在塔门口的空地上,却看到一群青年人正在有板有眼地练习太极拳。他们身着黑色中式服装,胸前还写着一个大大的汉字“拳”。

  “喜欢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捷克人越来越多了”,旅居捷克20多年的贾建萍说。贾建萍是格兰特欧洲商会会长,她拿出一张长长的单子,这一年来,商会牵线接待的经贸访问团就有10多个。中捷经贸往来更加密切,他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了。

  捷克国家经济总商会主席弗拉基米尔·德罗西也有这样的感受。捷克国家经济总商会是捷克最大的工商协会组织,现有1.4万名会员。“中捷经贸关系建立在传统友谊的基础上,更是‘一带一路’建设催生的结果,”德罗西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一带一路’是非常可行而有前景的事业。”

  德罗西曾经参加去年11月份在苏州举办的“16+1经贸论坛”。他深切地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在多个领域展开,为捷克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非常感谢中国把捷克作为‘16+1’合作框架中的一环。”

  捷克地处欧洲中部,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去年,捷克是欧盟国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而且失业率很低,社会稳定。德罗西先生说,这都是捷克吸引投资的优势。但是,捷克经济也有“弱点”,他归结了两点:一是经济增长更多依赖出口,而且85%出口在欧盟;二是捷克虽有技术优势,但品牌知名度偏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我们非常希望中国企业到捷克来,非常希望与中国企业开展高科技方面的合作。”德罗西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这种合作提供了巨大机遇。

  伴随中捷经贸关系发展,“中国游客”正在成为布拉格街头的新面孔。德罗西说,他从新闻报道中得知,来捷克的中国游客2016年第一季度首次超过了俄罗斯游客,“十分高兴。”据了解,继去年9月份海南航空开通从北京直飞布拉格的航线后,东方航空和四川航空也在今年6月和8月相继开通上海—布拉格、成都—布拉格的直飞航线。2015年到捷克的中国游客已经超过30万人,今年有望达到50万人次。捷克当前已将旅游业确立为优先于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未来期望每年能有100万中国游客赴捷旅游。

  中国游客增进了中捷两国的人文交流,也给捷克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青年阵线集团是捷克最大的出版集团之一,旗下有40多种杂志,其中《欧元》是捷克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经济类杂志。该集团资深总编辑杨·穆勒一见到我们就谈起他们的打算。《欧元》正在筹办一份中文和捷克语的双语杂志,“目标读者就是航班上的旅客。内容除了介绍捷克的风景旅游资源,还要留出一半多篇幅刊登经济内容的报道,”他说,“中国经济发展对捷克读者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搭建中捷交流平台,正成为捷克媒体自觉努力的方向。青年阵线集团副总裁兼《欧元》杂志总编辑米哈尔·普日表示,捷克企业家了解中国的愿望十分强烈,我们非常期待能与中国传媒合作,通过举办论坛、开展学术研讨、组织交流参观等形式共同推动双方展开实体合作,帮助更多捷克企业了解中国,让更多中国企业走进捷克。

  “一带一路”建设才刚刚起步,德罗西说,看到这项“有前景的事业”一步步壮大,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