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乌兹别克斯坦旅游业蓬勃发展 每年吸引游客逾200万

2016年08月26日 09: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图为塔什干著名景点帖木儿广场上的帖木儿雕像。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遥远 摄

  中国经济网塔什干8月26日讯(记者 李遥远)“古迹新城相辉映,丝路要国多风情;旧时商旅不绝途,今朝游客难胜数”,这可谓是当下乌兹别克斯坦旅游业的现实写照。据统计,现每年逾2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乌兹别克斯坦深厚的文史底蕴,见证其现代的发展面貌。

  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心脏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丝路上贸易商队交汇之处以及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之所。经历时光的催化,沉淀的历史使得乌兹别克斯坦多姿多彩。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名城,逾7000项不同时期的历史古迹,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以及与生俱来的热情好客都令游客心生向往。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除却丰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乌政府素来重视发展旅游业也是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1999年8月,乌专门出台《旅游法》为创建现代、高效、有竞争力的旅游综合体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此后,包括吸引投资、旅游产品多元化、培训旅游专业人才等系列具体举措便开始稳步实施。

  行业的长远发展自然离不开充裕的人才储备。根据《关于培养旅游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总统令以及《关于支持及发展乌兹别克斯坦旅游业》的内阁法令,乌创办了系列学校以培养旅游业专业人才。目前,乌国内有多所高级院校为旅游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人才。

  与此同时,乌还积极开展同国际组织的旅游领域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乌自1993年加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后,在合作框架内分别于1994年、1999年以及2002年发布有关丝绸之路旅游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的撒马尔罕宣言、希瓦宣言以及布哈拉宣言。2004年,世界旅游组织还在撒马尔罕特设协调发展丝绸之路旅游业办公室,旨在为地区及国际旅游业发展指明方向。颇值一提的是,世界旅游组织仅在日本和乌兹别克斯坦设立了此类办公室。这项合作成果不仅可以看出乌在地区旅游领域的地位,也反映出国际对乌旅游业的充分认可。

  为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近年来乌在开发传统旅游基础上,积极推广新型旅游方式,如利用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资源开发生态旅游。此外,地质游、医疗游、登山漂流游以及美食游也广受欢迎。

  乌不断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行体验。乌现有11座机场并有多家国际知名航空公司进驻,本国的乌兹别克斯坦航空公司运营着遍布欧洲、亚洲、中东及美洲国家的航线,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空中服务。铁路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也使得衔接各城市的名胜古迹变得更为便利,如每天往返于塔什干、撒马尔罕及卡尔西的高速铁路能大幅缩短城市间的行车时间,在提升旅客出行体验的同时,提升观光效率,让旅程更为丰富多彩。

  除不断完善的交通设施外,旅游需求的不断加增也使得乌旅游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乌国内约有1200家旅游机构,其中包括600余家旅行公司和近600所酒店,可满足游客各种观光及住宿需求。

  为进一步加速旅游业发展,提升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形象及知名度,乌每年还会举办塔什干国际旅游交易会“丝绸之路旅游”。目前,该旅游交易会已成为中亚地区最大的旅游论坛,是业界人士共商行业前景、寻求合作机遇的优质平台。另一方面,乌还积极参与国外举办的旅游展会,在让世界更多认识乌丰富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让自身更好掌握国际市场趋势,拓宽与外国伙伴的合作。

(责任编辑:勾雅文)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