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夏季奥运会奖牌数500枚背后的力量

2016年08月13日 07:0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8月11日,中国选手许安琪(右)和罗马尼亚选手波佩斯库在比赛中。当日,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重剑团体赛决赛中,中国队获得银牌,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第500枚夏季奥运会奖牌。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摄

  

  背后的力量

  当地时间11日,随着中国女子重剑队在里约奥运会摘得一枚银牌,中国体育代表团收获第500枚夏季奥运会奖牌,由此成为第7个跨越500枚奥运奖牌大关的代表团。

  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夏季奥运会首枚奖牌和首金,都是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的。随后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跨越了100枚奖牌大关。从悉尼到北京到伦敦,中国代表团接连“跨栏”,越过200枚、300枚、400枚的奖牌大关。

  从第1枚奖牌到第500枚,时间悄然走过32年。32年间,中国的体育健儿在奥运的大舞台上,展示风采,奋勇拼搏,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32年间,一代又一代体育人以汗水和泪水,以青春和梦想,以突破和创造,以自信和进取,顽强拼搏,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精彩故事,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500枚奖牌背后,是无数次的瞄准、无数次的起跑、无数次的击水、无数次的接发球,无数次的……还有教练员的默默付出和家人的鼎力支持。

  更让人欣慰的是,在500枚奖牌的背后,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长足发展。当朋友圈晒运动量成为永远的现在进行时,“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成为时尚,大家身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发展,体育事业欣欣向荣,中国以实际行动对奥林匹克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让13亿人过上了更美好的生活。

  全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是竞技体育获取奖牌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体育健儿不断登上奥运领奖台的巨大力量。

  里约奥运的环保“烙印”

  随着全世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里约奥组委对赛事期间碳排放的问题十分重视,宣称力争实现“碳中和”,办一届“绿色”奥运。

  作为举世关注的顶级体育赛事,奥运会期间将有包括运动员、嘉宾、记者、服务人员和观众等在内的数十万人前来里约,奥组委估计举办这届奥运会将产生290万吨碳排放量。为减少碳排放,奥组委多措并举,力争办一届环保奥运。

  这首先体现在奥运场馆设计和建设方面。就拿游泳馆来说,其面板经防紫外线处理,可以帮助调节建筑物的温度。经过复杂的数字计算,在场馆四周设计了15000个小孔,确保空气能够新鲜地流动,形成馆内外空气的流通。这种创新的自然通风系统,在保持清凉的同时也降低耗能。游泳馆内设两个游泳池,一个用于比赛,一个用于训练,每一个的容量是370万升水。这些水经一个特殊的系统进行过滤,可减少25%的化学品用量,并能够将水温控制在25摄氏度到28摄氏度之间。据介绍,奥运会之后,这里将被拆除一部分建成4所公立学校,并且重建成为两个较小的游泳馆,分别可以容纳6000人和3000人的50米池。

  而位于巴哈奥林匹克公园内的未来体育馆,四周被黄色金属包裹,未来感十足,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记者采访中得知,这也是一座临时场馆,比赛结束后将予以拆除,然后在4所公立学校中重新搭建成小型体育设施。再如,里约奥运会的曲棍球赛场采用了可回收再利用的人造草坪,在不影响比赛体验的基础上,减少对自然植被的破坏。

  里约奥运会奖牌也深深打上了“环保”烙印。金牌所用材料从开采到设计完全遵循可持续发展标准,不含污染环境的汞。而银牌及铜牌中则使用了30%的可回收材料,其中制作银牌的银部分取自X光片、报废汽车部件和镜子,铜牌中的铜则取自巴西铸币厂的回收材料。奖牌绶带一半的塑料来自于回收的塑料瓶,装奖牌的木质盒子外形像一粒种子,所使用的木材都是经相关森林保护机构认证的可循环资源。

  比赛期间,里约奥组委鼓励观众和游客使用公共交通前往观赛,并开通了连接奥运核心区和市中心的地铁和快速公交专车。记者注意到,里约奥运场馆内销售和使用的食品包装材料也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奥组委要求尽可能地使用生物柴油发电,并改进通风系统减少空调使用率,以此降低碳排放量。在奥运区域内,所有垃圾将进行回收处理。(本报特派记者 徐惠喜)

(责任编辑:吴新竹)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