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布达佩斯7月18日讯(记者 刘键)李斯特,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是匈牙利人的骄傲!是他首创了交响诗;他创作的十九首渗透着匈牙利民族特点狂想曲,是钢琴音乐的典范作品,为后来的民族乐派的先声;他的超技练习曲创造了钢琴演奏领域的辉煌技巧,极大地丰富了钢琴教学与演奏;他强调钢琴的音乐效果,突破了前人的模式,使钢琴音乐具有交响性的管弦乐队的效果和史诗般的宏伟气势。

李斯特音乐学院附属中学校长索博尔奇·本克。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键/摄
近日中国经济网记者怀着对音乐大师无比崇敬的心情,专访了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附属中学校长索博尔奇·本克教授。
校长首先介绍了学校的情况。1840年李斯特举办了一场个人专场音乐会,期间,很多富商纷纷捐款。他利用这些捐款创办了一所音乐学校,当时还不分中学和大学。1875年,李斯特又创办了一所音乐学校,两所音乐学校长期同时并存。直到1945年,前者被确定为中学,即现在的李斯特音乐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附属中学);后者则成为大学,即现在的李斯特音乐学院。
校长表示,附属中学是一所国立中学,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的一所专业的音乐学校。学校有32个专业,约400名学生,140多名教师。很多专业课基本上是一对一授课。学校的全部经费由政府承担,来自欧盟和匈牙利的学生免费上学。每年学校的招生比例约为5:1。谈及学生的毕业去向,校长说,98%的学生毕业后考上大学,继续接受音乐教育,其中50-60%的学生被李斯特音乐学院录取,10%左右的学生考取匈牙利其他城市的音乐学院,其余的则到国外的音乐学院深造。毕业考试由理论、文化、乐器等五部分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乐器考试。
校长介绍,附属中学是培养音乐天才的摇篮,没有对手能与其竞争。学校经常邀请一些音乐专家对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短期培训,除了匈牙利音乐家,还有美国、日本等外国专家。校长特别指出,今年的全校考试,有12名学生获得满分,其中4名是中国学生。因为这些中国学生都是在匈牙利出生成长的。校长风趣地对这些学生说(其实是在鼓励他们):“你们是最好的匈牙利人!”

左起索博尔奇·本克、罗兰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郝清新、欧亚联合发展中心主任翁瑞明。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键/摄
校长说,一直以来,我们学校与中国教育系统都有联系。近期我校与欧亚联合发展中心确立的独家合作伙伴关系,既顺应了中国政府的“一路一带”倡议,也标志着匈中两国在音乐教育合作交流方面迈出了历史性坚实的一步。欧亚联合发展中心主任翁瑞明先生,倾心办学,培育人才,强化两国友好关系的愿望值得钦佩。我们希望通过夏令营和招生等项目,推动两国的友好关系。一方面希望能够在中国推广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另一方面也希望中国的学生能来匈牙利体验特有的音乐教学法。
校长满怀信心地指出,欧洲其他国家音乐院校的入学门槛都低于匈牙利,换句话说,他们培养的学生都难以达到匈牙利学生的水平。目前我校是匈语授课,但如果中国学生来我校上学,我们愿意特别为他们开设一年的语言预科班。当然,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他更为灵活的方式,比如,只在附属中学上专业课程,文化课则可以在其他学校上,如英语学校、匈中双语学校等。
校长最后表示,附属中学是培育音乐家的摇篮。学校注重教学质量,并把它看得很重,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出一流的音乐人才。音乐是无国界的,希望音乐成为匈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加深友谊、不断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学生在校内练习。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