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倪祥玉:凝心聚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6年06月28日 08:3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武自然

  凝心聚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访天津滨海高新区工委书记倪祥玉

  经济日报记者 武自然

  2015年2月26日,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天津滨海高新区挂牌,标志着建设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工作正式开始。在“2016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举行之际,《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天津滨海高新区工委书记倪祥玉。

  记者: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建设进展如何?

  倪祥玉:目前,天津高新区正着力打造四大高端产业链和五大产业创新平台。四大高端产业链包括:一是依托曙光计算机与世界著名IT公司合作项目、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项目和南大通用等骨干企业,打造千亿级现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二是以数字液压、加拿大ESI机器人项目和百利集团为龙头,整合上下游企业,打造千亿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三是以金钒光热与渤化集团全面战略合作为依托,整合太阳盐、中国节能联盟,加上光伏、风电的带动和国家电网系统的合作,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链;四是以华泰汽车和力神电池、波士顿动力电池、轮毂电机、汇安汇电池隔膜等项目为依托,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同时,加快文化创意、大健康产业发展,力争3年内达到800亿元至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

  五大产业创新平台包括:一是科技金融平台,以科技金融大厦等为依托,利用第三方力量,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发起并合作设立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文创、海洋5大产业基金和企业互助基金。二是产业信息交流与对接平台,借助外部资源特别是首都资源,推动建立支撑产业创新的第三方资源虚拟平台和物理交流空间,提供包括信息交流、技术交易等各方面的服务,推进开放和协同创新。三是创新创业辅导平台,充分整合各类社会组织、行业组织,建成中国中小企业问题研究所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训练营,构建中小企业运行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创新资源和平台的共建共享,建立国内强大的中小企业辅导培训系统。四是国际产业创新交流平台,建成德国中小企业创新中心、中美产业技术交流中心、中日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链接国际资源和人才团队,把嵌入式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功能区的升级版示范。五是产业转型平台,积极推动渤海化工与金钒光热、百利集团与数字液压等拥有“撒手锏”产品和技术的“大巨人”“新巨人”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推动对天津传统工业的再升级改造。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力争形成2至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涌现出3至5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业态。

  记者:天津高新区在未来科技城建设中有何规划理念和具体措施?

  倪祥玉:天津未来科技城选址在宁河县七里海湿地西南部,规划范围144.85平方公里。南部紧邻东丽湖,距中心城区25公里,距滨海国际机场25公里,距滨海新区核心区35公里。如今,天津高新区开始在未来科技城试行项目准入制,从产业类型、项目标准、环境影响、投入产出、工程建设五个方面实施项目准入。这将使天津未来科技城宝贵而有限的土地资源全部用于支持各类以自主创新、高质低耗为特色的高水平项目,重点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将天津未来科技城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世界级新兴产业社区及高端人才宜居宜业的聚集高地”。为此,所有入区项目必须采用国际先进的成熟生产工艺和尾气处理工艺,其大气污染物执行国内最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力争废气趋零排放和“产业项目主要生产厂房、辅助生产厂房须按照《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规划建设”。这样的“高门槛”,将许多国内外企业项目拒之门外,但这也充分体现了天津未来科技城的独特定位和天津高新区鲜明的建区理念,即高度关注和充分理解入区高端项目和高端人才对发展环境的诉求,坚持产城融合理念,全力打造创新、生态、环保、宜居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科技新城。

  为了营造宜居、生态的发展环境,多年来,天津高新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建设。如今,高新区景观环境焕然一新,餐饮配套逐步增多、枫叶国际学校正式开学、草莓音乐节精彩上演、航天主题公园投入使用……

  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发展理念,可以为区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区域对企业、项目、人才的吸引力。这就是高新区坚持的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理念。今年是天津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第一年,高新区在配套环境建设上,将做到“方便舒适、和谐幸福”。未来科技城北区将按照“未来科技之都,智慧田园城市”的整体定位,继续做好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起步区城市设计等,要通过高水平设计,体现出示范区的城市品位与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