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驻东盟大使:美国"再平衡战略"在南海浑水摸鱼

2016年05月27日 07:2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驻东盟大使发表署名文章认为美国“再平衡战略”在南海浑水摸鱼

  《经济日报》雅加达电 记者田原报道:近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海峡时报》刊登了中国驻东盟大使徐步的署名文章《美“再平衡战略”是导致南海紧张重要原因》和《美国“再平衡战略”在南海浑水摸鱼》。

  徐步指出,中国与个别南海沿岸国之间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已存在30余年。长期以来,中国与有关声索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管控,南海问题并未阻碍中国与有关国家及东盟双边关系的持续向好发展。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签订《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宣示将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开展海上合作。

  然而,自从美国推出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后,南海问题就变得越来越突出。2009年以来,美国高官一再发表讲话,对中国的政策说三道四,对与中国有争议的国家明确予以支持,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大肆挑拨离间。可以说,2009年是南海形势变化的分水岭,美国是南海局势紧张的最主要推手。2009年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亚洲后,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明显逆转,菲律宾便于3月通过领海基线法,将黄岩岛和南沙部分岛屿划入菲领土,越南于5月向联合国提交了南海“外大陆架划界案”,声称对中国的西沙和南沙群岛享有主权。

  徐步进一步指出,正是美国推动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选边站队,致使东盟出现裂痕。2012年希拉里·克林顿访问越南时再次强调美国持越南立场,大肆鼓动东南亚一些国家领导人在当年东盟会议上讨论南海问题,企图绑架整个东盟对抗中国。结果,由于各国在南海问题上分歧严重,东盟内部分歧加剧;正是美国大力鼓动东南亚国家将南海问题国际化,菲律宾才决定放弃同中国的双边协议,将有关争议提交国际仲裁。2013年1月,菲律宾罔顾其与中国达成的通过谈判解决南沙争端的有关共识和协议,就有关争端提请国际仲裁。在仲裁庭尚未作出裁决时,美国就声称如果中国拒绝遵守裁决,将会付出代价;正是美国炒作航行和飞越自由问题,南海安全形势被渲染得很紧张。

  2015年以来,美国打着维护南海“航行和飞越自由”旗号,开始从南海争议的幕后走向台前。美多次派军舰抵近中国南沙岛礁12海里海域,派战机飞越中国南沙岛礁区域上空。今年2月,美国邀请东盟十国领导人举行美国—东盟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又一次试图在南海问题上让东盟国家一致声讨中国。美国所谓的航行自由,实际上指的是美国军舰在世界各地要“横行自由”;正是美国鼓励域内外国家加大军事投入,南海成了广为关注的安全热点。美大力加强对菲律宾和越南的军事支持,解除对越武器禁运,与菲律宾签订《加强防务合作协议》,时隔20多年后再次获得军队和武器进入菲军事基地的权利。美国将日本和澳大利亚纳入美菲“肩并肩”军演。日本多次参与美国与东南亚有关国家在南海附近的联合军演,并于2015年6月派出P3C反潜巡逻机在南海有关岛礁海域上空飞行。日本如此赤裸裸地在军事上介入南海局势,在其战后历史上尚属首次。

  徐步指出,美国的动作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南海政策的变化在时机上绝非巧合。南海的紧张局势是人为制造和炒作出来的,美国目前的做法可能使东盟产生更严重的分裂。东盟国家应该尽早认清这一点,避免随之起舞。本地区国家应该携起手来,一道阻止东亚原本和平稳定的环境滑入有关国家设计的“南海陷阱”。中国和东盟各国应坚持解决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

(责任编辑:吴新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