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张勇:民间救援组织是人道行动的重要力量

2016年05月25日 15: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伊斯坦布尔5月25日讯 2016年5月23至24日,中国蓝天救援队队长张勇作为中国民间人道救援组织代表出席了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首届世界人道主义峰会,分享了中国蓝天救援队在人道救助、灾害救援领域的经验和案例。

  中国蓝天救援队队长张勇在世界人道主义峰会现场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的民间救援志愿服务逐渐成长壮大起来,从最初的早在2005年开始出现的自发性组织户外山野救援,到现在各类型自然灾害专业救援,这十年间中国的民间救援志愿服务组织风起水涌的发展起来,数量从十几家迅猛增长到几千家。其中蓝天救援在全国有二百余支分队近3万余名志愿者。从最初的区域性户外山野救援,到现在的走出国门参加重大自然灾害人道主义专业救援,救援能力和理念都有了质的飞跃。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左一)、中国蓝天救援队队长张勇在世界人道主义峰会现场

  张勇介绍,民间志愿组织相对政府最大优势是具有灵活性,开展救援行动的决策效率高,开展救援志愿服务的热情高,随着不断参加历年来国内外重大灾害事故救援的经验积累,虽然与严谨的灾害救援现场管理还有些距离,但在救援专业性、指挥协调、资源组织、现场任务协作、与当地政府救灾管理部门对接等方面,正逐步走向系统化、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的方向。

  一、救援响应与现场指挥协调的规范方面

  以蓝天救援在尼泊尔开展的地震救援为例,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地震后,蓝天救援(BSR)根据灾难响应预案第一时间启动救援准备,积极与受灾国沟通,与外交部沟通取得官方许可,启动国内志愿者选拔与时间协调,联系尼泊尔当地华人华侨资源协调当地物资、大本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准备。

  到达尼泊尔加德满都后在当地LEMA和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的报备。每天早上和傍晚参加两次OCHA会议,与其他国际救援队和尼泊尔当地救援力量协调合作,接受任务、反馈信息、总结工作和协调资源,使自身的救援力量与现场其他救援力量能够有序协调的开展救援,遵守国际救援的现场指挥规则,与其他救援力量协调资源分配和合作开展作业。为荷兰、丹麦等国的救援队提供无人机空中信息排查,与俄罗斯国家救援队、韩国救援队、尼泊尔国家救援队和尼泊尔警方密切合作,协同开展救援作业。这些都展示了蓝天救援作为一支相对较为成熟的民间救援组织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二、资源协调的灵活性

  救援中的资源分为人力资源与物资资源两个主要的方向,民间救援组织在志愿者的资源调配方面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蓝天救援以其庞大的志愿者基数,快捷的垂直化信息管理,在灾害发生后根据灾害地域特点,确定响应级别及区域,确保在灾害发生地及周边区域的志愿者在第一时间集结、并快速展开救援行动。当需要更多外部力量参与的大型灾难发生后,蓝天救援会迅速在全国志愿者中招募、选拔符合当前灾害救援所需技能的志愿者,并第一时间进行集结。

  第二个人力资源优势是,蓝天救援有一个24小时值守的、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收集系统和指挥协调、后勤保障系统,这个系统日常就是由志愿者轮流值守并开展工作的,启动灾害救援后,会增加在线志愿者的数量,为前方救援一线志愿者提供各类型保障服务。

  第三个人力资源优势是,蓝天救援与中国红十字会充分利用灾害发生地志愿者资源,如在海外开展的菲律宾风灾救援、尼泊尔地震救援、缅甸水灾救援等救援行动,都在第一时间联系当地华人、华侨社团,通过沟通取得合作支持,当救援队抵达灾区后会立刻获得翻译、向导、交通、大本营保障、当地政府协调等一系列的人力资源和实际物资的支持。这也弥补了作为民间志愿组织在资金、物资等救援储备方面严重匮乏的短板。发展灾区志愿者极大的方便了蓝天救援行动的展开,如尼泊尔的供水营地、消杀营地、医疗营地充分利用了当地志愿者的资源,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大量工作,把一个地区的供水、消杀工作圆满完成后对当地志愿者进行了技能培训,将相关器材和物资转交给当地志愿组织,进行后续的工作开展,保证了救援行动的持续性。对当地志愿者资源的合理开发将国际救援的人道理念在当地进行了传播,获得了灾害国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认可,在缅甸水灾救援中时任总统亲自接见蓝天救援,当地媒体广泛报道这支来自中国的民间救援队,促进了民间友好交往;在尼泊尔地震救援结束后,筹备组建了蓝天救援在尼泊尔的分队,由当地华人华侨志愿者、尼泊尔志愿者组成,这对于传播人道主义理念和人道救援经验具有深远的意义。

  资源协调的灵活性还体现在物资采购方面,严重受灾地区往往资源紧张,包括食宿、车辆、汽机油、日常补给品甚至饮用水都可能出现紧缺,蓝天救援队志愿者个人除了准备够三到七天的个人生存物资外,由于自身在远距离快速投送物资方面不具有能力,仍需在受灾国为救援大本营生活物资、救援物资进行采购,而且采购地点距灾区的距离越近越好;如菲律宾救援蓝天救援在宿务采购、尼泊尔在加德满都采购、缅甸在受灾地和共实达采购都取得好的效果,这些措施都要在对当地资源的前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这些功课要在救援队到达前就已经解决,而不能到了当地才有需求。

  三、救援能力建设和专业性方面

  灾害救援是高度专业化的一门专项技能,对参与灾害救援的志愿者自身能力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个人的专业救援技能,在开展现场救援时,还需要现场信息分析评估、现场指挥与协调能力、综合性的救援技术、沟通与学习能力,以及丰富的现场经验的积累,救援行动是拯救生命,因此必须专业和敬业,几十种救援技术、各种类型救援现场的磨练、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付出和积累,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救援专家。对于民间志愿组织来说,这些都是要牺牲志愿者个人的所有日常时间和不菲的资金付出为代价的,所以相较其他行业的志愿者,救援志愿者流失率高几倍,能够坚持两年以上的就很少,根据地域的不同,蓝天救援的志愿者流失率为60—80%。

  目前蓝天救援积极地参加国家级的专业救援技能培训,从工业救援、绳索救援、直升机救援、水域救援、应急救护、建筑物坍塌救援等各个领域,每年开展十几场全国高级别的专业培训,同时各地方志愿者也都在当地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各类型的培训。蓝天救援也在组织力量建设救援领域标准和安全教育领域标准,旨在日常时开展针对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教育、安全意识培养、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救援技能的专业培养,并且通过这些培训提高救援志愿者的专业技能。此外在人道救援行动指挥、项目管理方面也聘请国际知名的救援专业讲师培养救援现场指挥管理团队。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

  灾害的发生因为自身的多变性,决定了灾害救援的复杂性。除了专业化、标准化之外,救援体系的制度化管理也非常重要。中国民间救援组织起步较晚、发展环境受地域限制相对封闭,对外交流较少,缺乏广阔的行业视野,很多时候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参考国外的一些培训来完善自己的制度体系建设,学习完善的体系化的技术需要更多的走出去和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瑞士这些专业技术和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交流沟通,根据中国的国情提炼出适合中国的救援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蓝天救援参加的几次国际人道救援行动,我们也认识到,很多不发达的受灾国其自身在救援理念、救援技术和救援能力方面的严重不足,蓝天救援也希望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能够支持这些国家和地区,蓝天救援有意向与世界各国救援组织和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旨在提高自身或他国的专业救援能力。

  在菲律宾台风救援中,蓝天救援与荷兰救援队、韩国救援队一起工作,并在搜救犬训练、绳索救援技术、城市救援技术、遗体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技术交流。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丹麦红十字会、法国红十字会都有交流。

  在尼泊尔国际救援中,蓝天救援队与中国国家救援队、俄罗斯救援队、美国救援队、法国救援队、荷兰救援队、以色列救援队、日本救援队、韩国救援队、尼泊尔国家队都有在现场操作、搜救犬、无人机、信息沟通方面有共同合作的经验。

  目前蓝天救援正在尝试开展与尼泊尔、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救援组织和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也在积极接洽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的救援组织和机构,组织人员学习先进的救援技能。希望通过这些技术交流,共同提升本地区和欠发达国家、地区的救援能力,探索救援行动协调机制,以增强对灾害的抵御能力、响应能力。

  中国蓝天救援队队长张勇在世界人道主义峰会现场

  张勇介绍,中国民间救援组织开展国际人道救援也存在一些现实困难。包括:资金筹措方面,人道救援作为一项投入巨大、产出不能量化和可视化的领域,在筹款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困难;救援志愿者的自身保障不足,大多数保险公司不承保救援险;目前还没有相对完善的法规为志愿者提供足够的保障;国际人道救援行动中的救援队员快速投送能力存在短板等。

  通过参与世界人道主义峰会,张勇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把国际人道与发展的概念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是引领国际主流的前瞻思想。这不仅将解决发展的问题,而且能够从根本上预防人道危机的产生,将给世界的人道主义事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张勇介绍,本次大会特别强调了非传统形式的人道危机,这也是近十年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作为组织参与过多次人道行动的蓝天救援对,我们提出了蓝天救援组织参与国际人道行动的行动纲领,即“人道先行”(Humanity First)、“社区恢复”(Community Recovery)、“共同发展”(Common Development)。

  张勇表示,中国的民间救援队伍从技术、专业操守、培训上正在走向正规。中国的这一代应急救援志愿者有能力、有信心承担更多的人道使命与责任,必然会在国际人道救援行动中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人道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吴新竹)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