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扬琴情缘:中国扬琴获奖师生欧洲巡演团三国之行侧记

2016年05月11日 15: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驻布达佩斯记者刘键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中国扬琴与欧洲各种名称不同的扬琴都同源于中东地区,经过历史上的演变,中国扬琴已经成为中国本土化的民族乐器。这次中国扬琴获奖师生欧洲巡演团是中国扬琴首次巡回探访欧洲的“亲戚”,这也是中国扬琴在欧洲的音乐文化交流破冰之旅。所访问的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都是欧洲扬琴迄今仍然活跃的国度。

  相遇:扬琴与“哈克布瑞特”

  初夏时节,中国扬琴获奖师生欧洲巡演团一行展开三国之行。4月29日,他们抵达行程的第一站——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据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博士介绍,此次巡演团共有33位成员组成,包括南京师大音乐学院姚晓琴教授、四川音乐学院戴茹教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国家一级演奏员谭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张侠副教授和西南民族大学青年教师路鹏、音乐学院的专业学生和优秀少年演奏者,参加者多次在国内外音乐赛事中获得过重要奖项。

  刘月宁教授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中国扬琴与欧洲各种名称不同的扬琴都同源于中东地区,经过历史上的演变,它们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外形、大小、音色和音乐风格等的不同特色,中国扬琴已经成为中国本土化的民族乐器,但仍然属于这一乐器家族。这次中国扬琴获奖师生欧洲巡演团是中国扬琴首次巡回探访欧洲的“亲戚”,这也是中国扬琴在欧洲的音乐文化交流破冰之旅。所访问的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都是欧洲扬琴迄今仍然活跃的国度。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在成行前的几个月里,刘月宁教授就通过当地渠道,与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相关演奏家、音乐大学和演出单位进行沟通。她说,参加巡演团的都是近年在国内外获得奖项的扬琴专业师生,希望面对面与欧洲“亲戚们”“促膝谈心”,感受欧洲的文化氛围,并把美妙的中国扬琴艺术展现给欧洲的朋友们。

  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巡演团自然对这里倍加亲切。与一般性的团队不同,师生们最热切的是追寻维也纳音乐的痕迹。城市公园是大家参观的第一处历史遗存,这里最著名的就是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小金人儿”雕塑。大家或是个人或是团队与雕塑多个角度地合影,或是仔细端详整个雕塑的细节,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还是流连忘返。在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后侧的莫扎特公园也是如此。在维也纳第一个白天的下午,大家还专程来到维也纳中央公墓,瞻仰音乐大师们的陵园。站在贝多芬、莫扎特、施特劳斯、勃拉姆斯等人类音乐巨匠的墓前,大家充满了无比敬仰。

  在奥地利发展演化的欧洲扬琴被称为“哈克布瑞特”。刘月宁教授将奥地利哈克布瑞特制作师赫伯特·如斯特先生请到了5月1日的“中欧扬琴相遇维也纳”交流音乐会的现场。在欧洲时报中国文化中心,如斯特先生带来了由他制作的八台不同样式的“哈克布瑞特”。大家对这些“远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细致端详,轻轻触摸,微微弹动。如斯特先生耐心地讲解每台琴的特点、制作工艺和现今发展,还拿出了样式繁多而精美的琴槌,惹来大家纷纷“抢购”留作纪念。

  “中欧扬琴相遇维也纳”音乐会吸进了许多奥地利当地观众,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李克辛也应邀出席。中国扬琴艺术师生们演奏了《欢乐的新疆》、《湘灵云水》、《樱花》、《山寨》、《狂想曲》和《喜讯》等中外作品,每首作品都博得了观众们的喝彩。

  师生们在奥地利还亲身感受到了奥地利人民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为排练第二天的交流音乐会,晚间回到酒店的师生们希望酒店提供一个场地进行排练,酒店工作人员听说这些中国人是来开音乐会的,欣然打开会议厅,免费让大家进行练习。刘月宁教授说,通过交流,希望加深中欧艺术家以及人民之间的情感和友谊。事实证明,音乐确实是一种美好又友好的情感纽带。

师生与奥地利音乐家交流。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键 摄 

师生与奥地利音乐家合影。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键 摄

(责任编辑:张翔)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