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外投资者: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红利惠及全球

2016年05月11日 08: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蒋华栋

  近期,中国经济改革中“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等一系列开放政策,引起了海外投资者的高度关注。海外投资者如何看待中国市场发展和改革?吸引各方投资者的中国资产有哪些?《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长期关注新兴市场的天达资产管理公司高层负责人。

  与伦敦其他资产管理公司不同,天达资产管理公司60%的资金来自于发达国家,其50%的投资集中在新兴市场国家。作为少有的拥有新兴市场基因的资管公司,天达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成为伦敦新兴市场投资领域的先锋。回顾公司25年的发展历史,首席执行官亨德里克·图尔特向记者表示,公司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成就。在过去25年中,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得到了迅速提升和发展。以中国来看,金融市场已经发展到非常大的市值规模,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内资本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要素资源的流动和发展。

  策略师迈克尔·鲍威尔表示,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持者,他了解中国经济向消费和服务业主导模式的转型并非坦途,但相比其他西方发达经济体,增长势头要强劲许多。这一强劲的增长势头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提供修正偏差的机会和空间。图尔特则认为,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基石,正在为未来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长期观察来看,中国监管层明确了解问题所在,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天达资产管理公司未来长期战略将增强在亚洲市场,尤其是大中华区的业务拓展和资源部署。

  作为第一批被允许直接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天达资产可谓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直接获益者。鲍威尔表示,近期中国政府再次放宽了QFII限制、扩大了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者范围,足见中国政府正在有步骤地放开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股市和债市的渠道。欧洲市场机构投资者乐见和支持中国政府这一加速开放的态度和举措。

  图尔特说,随着QFII、RQFII渠道的放宽,未来沪伦通和深港通等渠道的建立,将使中国与欧洲建立更为密切的金融合作关系,中欧之间的资金流通将更为便捷。基于对中国经济长期趋势的乐观态度和中国市场开放的期待,天达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工作的核心之一,是考虑如何迎合和适应更加开放的庞大的中国市场。天达资产管理公司将更多了解中国、适应中国,积累自身投资中国市场的经验,为中长期内成为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平台奠定基础。

  鲍威尔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尚未被真实反映在股市和债市的重要指数上。MSCI、FTSE新兴市场股票指数以及花旗集团固定收益指数都在积极考虑纳入中国资产。天达资产管理公司预计,2020年中国资产在全球所有指数中的权重将达到10%至15%,2025年将达到25%。尤其是未来5年内,中国的债券市场将成为全球增长最为迅速的市场,也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固定收益市场,以及吸引各方投资者的重要资产交易场所。

  事实上,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也将为中国自身金融企业“走出去”带来巨大便利。图尔特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未来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开放进程将是双向的,大量中国金融企业将“走出去”。这些“走出去”的金融企业,与天达资产管理公司一样,基因中根植着新兴市场因素。相比发达国家的投资者,中国“走出去”的金融企业和天达都是“来自于未来的企业”,将比发达国家企业更加适应未来的全球金融体系。(经济日报驻伦敦记者 蒋华栋)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完善开放布局促进全球共享发展    2016年03月21日
  • ·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共赢    2016年03月14日
  • ·安徽省内外联动 打造开放新格局    2016年03月05日
  • ·中国对TTIP持开放态度    2016年02月18日
  • ·开放成为中国引资“金招牌”    2016年02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