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依靠创新实现外贸发展动力转换

2016年04月25日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外贸发展的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动力转换在加快。”近日,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尽管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形势比2015年更加严峻复杂,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但我国外贸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的增长动能正在积聚”。

  这种增长动力就来自企业的创新。近年来,一批外贸企业的生产实践表明,创新不但促进了企业提质增效,同时也带动产品出口的增长。这些外贸企业业绩“逆势增长”的背后,是创新对企业转型的促进作用的不断显现。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靠技术、品牌、服务等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来拉动出口增长。

  自主创新是立足之本

  成立于1997年6月的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是全球大型安检设备领域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且拥有产品所有关键部件的全部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首家将安检高科技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中国企业,该公司2015年的营业收入达34亿元,外贸收入同比增长98.5%。

  “取得好成绩,很重要的一点是自主掌控了全部的关键技术。这使得威视对客户定制化需求响应速度很快。”同方威视副总裁栗志军表示,公司从建立之初就将自主创新作为立足之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即由此凝练而来。目前,同方威视已拥有包括世界第一套车载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在内的6项“世界第一”,在美欧多国获得产品准入的权威认证,还牵头起草了1项国际标准和3项国家标准,“在全球30多个国家申请2800余件国内外专利,并在数十个国家注册了商标,形成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网”。

  技术能否最终形成生产力,还需要通过市场激烈而残酷的竞争来检验。14年前,同方威视为了打入国际市场,冒着风险参加了阿联酋迪拜海关采购安检设备的竞标。同一集装箱,德国、美国、中国的设备先后来安检。美国设备不耐当地高温,出师未捷先“趴活儿”;德国设备查无问题,安全放行;同方威视的设备却查出集装箱中有夹带物品,经开箱查验发现确有走私毒品夹带。自此,同方威视在国际市场声名鹊起,凭借着自主创新和敏锐洞察市场需求的硬功夫,突破了国外同行的反倾销“围堵”。

  自2012年起,同方威视连续3年在全球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领域市场份额第一。

  智能制造提升竞争力

  从产业链低端的机械式加工制造转向高端的创新制造,这是许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之努力的目标,也不断提升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010年,珠海赛纳公司研发出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性激光打印机,打破了国际跨国公司通过技术封锁、市场控制形成的行业垄断。激光打印机由于内部结构特点,是办公输出设备领域最大的信息泄密源。赛纳产品采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芯片和软件,使用自己的加密算法,也使该产品成为中央和地方集采的目录产品。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的激光打印机政府订单增长速度比较快。同时,销量最大的海外市场是美国,“预计3年内我们的产业规模将超过100亿元”。

  在珠海,格力电器在模具制造和智能装备制造方面的努力,正在逐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进而带动企业的转型升级。珠海格力大金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国军说,以空调散热器模具为例,此前公司从日本进口一副模具需要300万元。自从格力自己的模具生产部门建立之后,生产成本降到100万元。3年前着手智能制造至今,格力已经开始为电子、食品、医药等领域提供装备技术服务。

  据介绍,2016年,格力工业机器人生产目标为有望达到5000台,除了自用,还将外销服务于其他制造企业。

  模式创新创出新天地

  翻看广东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的“履历”,几乎能看到中国玩具制造业近30年发展的“缩影”。从最初一家生产塑料玩具喇叭的小作坊,发展到今天的大型上市娱乐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积极推动模式创新和转型,不断尝试新产业和技术领域。

  2004年,奥飞开始第一次转型,自己做动漫,并利用自有玩具工厂生产衍生品以实现盈利;2009年,奥飞逐渐进入舞台剧、授权、线上线下消费品等运营动漫全产业链;进入2013年,奥飞又开始通过并购、入股等方式打造泛娱乐全产业链布局。据奥飞动漫公关总监曾蔚彬介绍说,经过多次转型和模式创新,公司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玩具企业,“奥飞的目标是成为东方迪士尼”。

  外贸企业的实践证明,当前在外贸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更凸显了创新对外贸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要依靠创新实现外贸发展动力的转换。(本报记者 冯其予)

(责任编辑:吴新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