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球企业动态:松下电视或迎8年来首次盈利

2016年04月11日 07:4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全球企业动态

  松下电视或迎8年来首次盈利

  事 件:

  日本松下公司日前透露,2015财年,其电视机业务营业利润近8年来可能首次实现盈利。据了解,松下连续7年亏损,尤其是从2011财年开始连续两年巨亏,年亏损额超过7000亿日元。为此,松下进行多种改革,包括在中国停止内部生产和退出等离子电视业务等。同时,松下还推出高清晰4K电视,提高利润空间较大的高附加值产品业务占比。目前,这一系列改革已经初见成效,松下电视业务总负责人品田正弘称,改革已“按计划顺利着陆”。

  短 评:

  在过去几年间,松下的电视业务在与韩国等公司的竞争中一直难脱困境。加之公司本身对生产等离子显示屏的尼崎工厂等业务过度投资等原因,加剧亏损。业界人士分析认为,此次公司营业利润近8年来可能首次实现盈利,应归功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即对低附加值产品有选择地退出或精简投入,对高附加值产品有重点地加大科技攻关及市场营销力度,其中尤以高清晰4K电视的推出为代表。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松下公司将回归重视利润而非追求销售规模的路线。

  此观点的另一个佐证是,3月31日,松下公司在东京召开的事业方针说明会上宣布,撤回2018财年销售收入达到1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750亿元)的目标,转而预估2018财年的销售收入为8.8万亿日元。在此基础上,松下还设定了“营业利润达到5000亿日元、净利润达到2500亿日元以上”的新目标。

  美国铝业获空客3D打印订单

  事 件:

  美国铝业(Alcoa)日前宣布已经和空中客车公司达成协议,为后者的商用飞机提供3D打印的钛金属机身和发动机部件,并预计在2016年年中向空客交付第一批增材制造的部件。美铝公司董事长兼CEO Klaus Kleinfeld说:“我们在多材料合金开发、粉体制造能力、航空航天制造实力和产品检验方面的诸多优势,使美铝公司在这一令人兴奋的新兴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短 评:

  知名轻金属制造商美国铝业(Alcoa)接触3D打印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这短短时间里,发展势头一直很强劲。

  为增强自己在增材制造领域的实力,美铝公司在过去一年里完成了一系列的“大动作”,包括收购RTI和扩张其在密歇根州Whitehall的先进制造工厂等。由于其在Whitehall工厂里的2200万美元技术投资,美铝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航空航天热等静压技术配套设备的企业之一。除此之外,该公司还在匹兹堡的技术中心投入了6000万美元以开发3D打印技术和金属粉末材料。这标志着美国铝业正式进入3D打印市场。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集中投资将近1亿美元,如今这些投资看上去终于要得到回报了。业界人士评价认为,这些动作显然帮助美国铝业在材料科学方面树立起领先地位,空客的这份合同就是最好的证明。

  万豪并购喜达屋终成定局

  事 件:

  美国时间4月8日,万豪国际集团和喜达屋酒店及度假酒店国际集团分别举行股东大会,最终敲定了万豪收购喜达屋的提案。并购之后,将诞生世界上最大的酒店公司。分别出席股东大会的是万豪持股超过97%的股东以及喜达屋持股超过95%的股东。万豪总裁兼CEO Arne Sorenson发表声明称,此次股东大会通过并购协议让整个交易推进了一大步,后面将继续对两家公司进行内部整合,争取早日完成过渡。

  短 评:

  之前轰轰烈烈的万豪喜达屋酒店并购案几经周折最终敲定。

  早在2015年11月16日,万豪和喜达屋就宣布通过合并协议,当时的总价是122亿美元。但是不久后,安邦财团强势介入,让喜达屋的股价持续上升,将收购价抬升到132亿美元。此后,万豪和安邦两家持续“叫板”,喜达屋的收购总价不断提升。不过,就在3月31日,喜达屋宣布安邦等撤回收购方案,重申与万豪的协议,按照当时的交易价格,收购总价约为133亿美元。最终测算下来,因为安邦的“插足”,万豪在这笔交易中至少多花了10亿美元。

  对于安邦的强势介入与突然撤出,业界一直传言不少。有观点认为,财大气粗的安邦最终选择退出,是因为万豪不计代价,寸土不让。有数据显示,万豪87%收入来自酒店管理费,自有或酒店租赁收入只有6%;而喜达屋在酒店和产权度假屋收入分别是21%和11%。合并后,万豪可节省2亿美元的运营成本,增加一半的入住房间。同时,万豪的全球竞争力将得到大幅强化,其不仅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酒店公司,而且已经有问鼎行业霸主的气魄。这或许是万豪对喜达屋志在必得的原因所在。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