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雅加达3月24日讯(记着田原)在澜沧江—湄公河首次领导人会议期间,就澜湄合作机制对地区发展的积极影响及其发展走向,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印尼总统佐科传》作者许利平。
中国经济网记者:澜湄合作机制及首次领导人会议,对东盟国家尤其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半岛国家有哪些积极意义?
许利平:当前,个别国家在地区层面不断挑事的背景下,澜湄合作机制及首次领导人会议对东盟国家尤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注入发展新动力、建立发展新平台、实现发展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将积极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与东盟的一体化合作进程,同时对东盟共同体建设也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具体看,一是有助于凝聚次区域共识,以治理河流为纽带、以跨境民族交流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路径,这将成为澜湄次区域的共识,并成为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基础;二是有助于增进彼此信任,澜湄次区域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澜湄合作机制将利于整合现有机制、加强非传统合作、增进彼此信任,推动地区和平与稳定;三是有助于发挥价值洼地发展潜能,澜湄次区域大都为欠发达地区,交通设施滞后、民生问题突出、外来投资不足,但当地资源、能源和人力资源等十分丰富,当地老百姓发展愿望强烈,澜湄合作机制及首次领导人会议将激发这些潜能。
中国经济网记者:根据您的观察和研究,中国在此次领导人会议中发挥了哪些建设性作用?预计会后未来一段时期将取得哪些务实成果?
许利平:中国在此次领导人会议发挥了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作用,尤其是在领导人会晤议程设计、时间安排等方面;二是规划作用,针对未来一些工程项目,中国最先提出一些规划设想,与其他国家一起商议,并积极推进上述项目;三是示范作用,针对澜湄机制合作成就,中国提出一系列早期收获项目。因此,预计此会将对澜湄次区域未来发展的机制建设、项目规划、平台建设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河流治理、农业和减贫、跨境经济合作等重点领域,预期会有一些重大项目出台。
中国经济网记者:您认为,该机制与澜湄次区域其他多边合作机制将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许利平:本地区众多合作机制并存。澜湄机制应该与现有机制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具体看,在跨境经济合作方面,中国和湄公河流域五国具有地缘优势,本机制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建立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打造东亚地区乃至亚洲地区新的产业链,造福于本地区人民;在农业和减贫等方面,中国可以利用自身的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推动本地区农业现代化,通过各种可持续发展手段,推动本地区的减贫工作。
中国经济网记者:对于该机制之外的东盟国家,它们如希望参与到其中并从中获益,您有何建议?
许利平:澜湄合作机制之外的东盟国家,也可以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主要有以下几个路径:一是通过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项目的融资,直接分享项目收益后的分红;二是通过技术参与方式,参与项目建设,获得项目收益;三是通过人员参与方式,直接参与项目建设,获得项目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