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博鳌亚洲论坛:携手开创亚洲繁荣发展新愿景

2016年03月22日 0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谭亚

  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即将拉开帷幕,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亚洲,关注在全球经济步履蹒跚之际,亚洲的发展脚步是否依然稳健。令人欣慰的是,在经历去年的短期市场波动后,亚洲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仍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15年亚洲新兴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同比小幅放缓,但仍保持6.6%的增速,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中国经济增速名列主要经济体前茅,增长引擎作用依然突出。东南亚国家表现良好,印尼经济实现V字形上扬,泰国复苏势头有所增强。南亚活力进一步释放,印度经济高位运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又一新“高地”。

  亚洲国家纷纷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外国直接投资持续增长,韩国、印尼、泰国2015年吸引外资数额均创下新高。由于政府稳定市场措施有力,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一些国家克服资本外流的影响,汇率在去年年中震荡后企稳回升,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货币都出现了明显反弹。虽然大宗商品价格走低拖累了一些国家的能源资源出口,但总体上有利于亚洲国家削减进口支出,改善贸易收支和物价状况。印度经常项目赤字率、通胀率显著回落,印尼外储维持充裕水平。同亚洲金融危机前相比,当前亚洲国家的宏观经济指标总体稳定,政策回旋空间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亚洲开发银行数据显示,亚洲每年新增城镇化人口4400万,至2030年中产人数将达30亿,未来10年基础设施投资将高达8.2万亿美元,中长期发展前景广阔。亚洲经济一体化势头不减,区内贸易规模超过了3万亿美元,占亚洲国家外贸总额的比重已升至52.3%。东盟共同体已宣告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完成,中日韩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稳步推进,将为亚洲整体发展带来持续动力。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有所放缓,但仍是亚洲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贡献率超过50%。在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带动下,中国自东盟国家、韩国进口消费品总额逆势增长,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4亿人次,为日、韩、东盟国家带来巨大收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攀升,其中2014年对亚洲国家投资占总投资额一半以上,2015年对东盟投资增长60.5%,成为一些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和出口产业快速增长的驱动力之一。

  亚洲国家去年经历出口下跌和短期市场波动,一些西方媒体借机炒作,渲染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外溢效应”。然而根据世界银行评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对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影响,尚不及西方7国增长放缓对其影响的二分之一。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但从最终产品出口角度来看,美、欧是东盟的主要市场,发达经济体增长疲软才是亚洲国家外需不足的主因。亚洲国家金融市场与发达经济体高度相连,区内金融一体化程度偏低,中国金融市场走势对亚洲市场的实质影响有限,所谓“外溢效应”更不应夸大。

  在发达经济体增长趋弱、全球贸易增速大幅放缓的背景下,亚洲经济增长的列车已进入结构调整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的“爬坡”路段,但动力持久、前景看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中国正在贯彻实施“十三五”规划,致力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将为亚洲国家发挥产业互补优势,实现联动融合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空间。正如今年博鳌年会主题“亚洲新未来:新活力与新愿景”所预示的那样,只要亚洲国家坚定信心,密切合作,一定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开创繁荣发展的新愿景。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