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制造”在伊朗绽放光彩 树立新形象建立新理念

2016年01月22日 08:5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王涛 郑彬

  

  在奇瑞汽车的德黑兰4S店里,伊朗消费者在选购汽车。 经济日报记者 郑彬 摄

  2000多年前,作为古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国家的安息(古代伊朗),第一次通过中国商品认识了这个遥远的国度,茶叶、丝绸、瓷器从此成为中国在当地的代名词。弹指之间,已隔千年。当丝路古韵再次响起,当昔日商道重现繁忙,新一代中国企业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再次聚焦充满商机的中东之地,以打造“中国制造”新形象为载体,搭建中国与伊朗等国新的合作之桥、友谊之桥。

  树立新形象

  伊朗中资企业商会秘书长唐岳震表示,目前在商会正式注册的中资企业数量已达到8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近半数,涵盖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汽车、通讯等各个领域。没有在商会注册的中国中小企业更是不计其数。中国商品不仅在市场占有率上不断开疆扩土,整体形象也有了根本的改变。如今,“高科技、高品质、有保障”已替代了“低端、廉价、劣质”,成为越来越多伊朗人对“中国制造”的新印象。

  中国高铁——将让伊朗人民体验中国速度。中铁国际集团承接了伊朗首都德黑兰至伊斯法罕的高速铁路项目,伊朗代表处总代表朱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高铁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精度、技术含量、运营管理等方面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建设完成后的伊朗高铁项目全长达375公里,设计时速为250公里至300公里,届时从德黑兰到伊斯法罕的时间将从目前的4小时缩减至不足2小时,伊朗人民将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来自中国的速度,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强大力量。

  奇瑞汽车——引领伊朗都市新时尚。一辆炫酷、帅气的红色SUV汽车刚刚驶入德黑兰自由广场,立刻引起人群的一阵骚动,人们边议论边拿出手机拍照,有胆大的年轻人径直走上前来,敲敲玻璃,好奇地询问车辆的有关情况。这是奇瑞刚刚投放伊朗市场的最新车型瑞虎5,前卫的设计、考究的做工使其一经问世就在当地刮起了一阵时尚风潮。奇瑞汽车董事长、总经理尹同跃表示,奇瑞非常重视开拓伊朗市场,并计划将其作为整个中东区域战略的核心。奇瑞伊朗合资公司总经理张贵兵在接受采访时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奇瑞目前已成为伊朗国内第一大外资汽车企业,年销售量达4万台,市场保有率达5.5%,在伊朗标准化质量检测评估(ISQI)中,奇瑞整车质量始终处于当地市场前列,已成为伊朗当地知名度最高和信誉最有保障的中国品牌之一。

  建立新理念

  唐岳震表示,“中国制造”成功走出去,依靠的不仅是过硬的产品,而且要有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一是要立足长远,有长期发展的眼光和战略。企业走出去,绝不是简单的、低层次的产能转移,而是要在充分了解当地市场的基础上,以技术研发和更新为立足点,完成产能优化和提升。二是要重视产业链发展模式。产品制造只是制造业产业链的一环,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重整体发展,从原件采购,到产品销售,再到售后服务,要做好每一个环节。以奇瑞汽车为例,其在伊朗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产品自身,更得益于其覆盖伊朗全境的150多家销售和服务网络,以及5年15万公里售后担保政策等。三是要更好地履行企业责任。中国制造企业是当地百姓了解中国最直接的渠道,也是一张最重要的国家名片。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要注重追求社会效益。中国企业为当地带来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惠及当地的福利政策。奇瑞伊朗合资公司已直接或间接为当地创造了超过1万个就业机会,员工本地化比例超过99%,中层及以上管理层中本地人超过50%。德黑兰至伊斯法罕的高铁项目也将给伊朗社会带来多重效应。届时前往古都伊斯法罕和圣城库姆的游客将大幅增加,高铁交通的便捷将有效减少大量汽车长途行驶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也会大幅降低。此外,在伊朗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中国当地企业积极参与援助工作,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迎来新起点

  随着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的达成,以及对伊制裁的逐渐解除,越来越多的西方企业将伊朗作为潜在市场,蓄势待发,外界普遍担心中国企业在伊朗“蜜月期”即将结束,面临的挑战将不断增大。对此,唐岳震表示,中国企业应看到,未来的机遇远大于挑战。一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对伊朗的国事访问,中伊两国关系必将得到极大推动,两国发展战略的成功对接将为中国企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注入新的动力,成为“中国制造”在伊朗发展全新的战略起点。二是“中国制造”要建立企业自信。“中国制造”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发展,创造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奇迹。到2010年,中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名列世界前茅。对于伊朗,中国制造业已深耕了很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口碑良好,而西方企业则需要有重新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对此,中国企业应有强大的自信心。三是要苦练内功。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形成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国企业间要形成有序、良性竞争,共同迎接发展和挑战。(经济日报记者 王涛 郑彬)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