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机器人革命
第1项 改变日本机器人
机器人革命是指,
①随着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歩,以往并未定义成机器人的物体也将机器人化(例如,汽车、家电、手机、住宅也将成为机器人之一。),
②从工厂到日常生活,使机器人广泛应用,
③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强化制造与服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产生新附加值,使得社会更加便利和富有。
为实现机器人革命,必须改变日本的机器人。
首先是,要实现任何人都可以熟练使用的“易用性”。根据各种领域的实际需求,灵活改变机器人。以往,机器人应用的主要领域是以汽车、电子制造产业等大企业为主,主要是嵌入到大规模的生产线中的工业机器人。未来的机器人,将更多的应用于三品产业(食品、化妆品、医药品)行业,以及更广泛的制造领域、各种各样应用环境的服务领域、中小企业等。为此,未来的机器人发展,不是那种大型的用于焊接与喷漆的生产线专用机器人,而是研发更小的、广泛应用的机器人,同时适用于中小企业的性价比较高的机器人。
同时,在已经应用机器人的领域,也应制定较高的目标。除了现有技术之外,还要能够支持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制造,能够简单进行频繁切换的机器人等。
此外,为了让机器人能够广泛应用,机器人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用户之间的关系也要重新定位。与以往不同,这三者完全可以形成一种可共赢,可获取高附加值的关系。届时,他们能够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形成凝聚力与竞争力,一边兼顾到成本结构,一边共同致力于提升竞争力所需的技术开发。
上述“简单易用的机器人”,也就是在通用平台之下,通过模块组合满足各种需求的模块型机器人将成为主流。
其次,机器人正朝向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趋势发展。要开创“自律化”,“数据终端化”,“网络化”等世界领先技术的机器人,并加以广泛应用。由此,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获取数据、获得应用,形成数据驱动型的创新。机器人在这一过程中,在制造、服务领域带动产生新附加值的同时,还将成为在各种信息传达、娱乐和日常通信领域带来极大变革的关键设备。
此外,机器人概念也将发生变化。未来应该从新的新创新潮流以及发展可能性的角度上,来灵活把握机器人概念。以往,机器人主要是指,具备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驱动系统等3个要素的机械。随着数字化的进展、云计算等网络平台的充实、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一些机器人即便没有驱动系统,也能通过独立的智能控制系统驱动,来联网访问现实世界的各种物体或人类。未来,随着物联网世界的进化,机器人仅仅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就能够应用于社会的各个场景之中。那样一来,只有兼具3个所有要素的机械才能称为机器人的定义,将有可能发生改变。也就是,下一代机器人,将会涵盖更广泛的概念。
同时,随着机器人的深度应用,一些社会制度也需要适时调整。尽管机器人的进化日新月异,但是相对于能够识别各种状况作出判断的人类来说,机器人能做的事情依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需要中长期的进一步进化。为此,只有将营造人类与机器人协同生活的社会为必要的前提条件,才能将机器人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这也对实现“机器人无障碍社会”非常重要。
实现机器人无障碍社会,老人、儿童,都将在日常生活中与机器人互动。人类借助机器人的协助,在日常生活中,从繁杂的工作中释放出来,同时,信息通信手段得以进一步充实,也会大幅提升生活的质量。此外,就地方政府管理而言,通过运用机器人,能够保障区域安全,提升区域满意指数,也能够解决安保人员缺乏的问题,提升地方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还有,在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医疗护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果机器人得到深度应用,就可以提供许多目前尚实现不了的高级医疗手段,提供负担较轻但是质量较高的护理服务,从而每个人都将实际感受到机器人应用带来的效果。继而,机器人在社会的各种场景得到应用的话,也将培育出机器人参与协同工作的各种新的业态(维修、娱乐、保险等)。
第2项 机器人革命的三大核心
实现机器人革命,主要有三大核心战略。
①世界机器人创新基地——彻底巩固机器人产业的培育能力
增加产、学、官合作,增加用户与厂商的对接机会,诱发创新,同时推进人才培养,下一代技术研发,开展国际标准化等工作。
②世界第一的机器人应用社会——展示(机器人随处可见)
为了在制造、服务、医疗护理、基础设施、自然灾害应对、工程建设、农业等广泛领域,广泛使用机器人,在战略性推进机器人开发与应用的同时,打造应用机器人所需的环境。
③迈向领先世界的机器人新时代
物联网时代,数据的高级应用,形成了数据驱动型社会。所以,所有物体都将通过网络互联,日常生活中将产生无数的大数据。进一步而言,数据本身也将是附加值的来源。因此,要随着这样社会的到来,制定着眼于机器人新时代的战略。
为此,要推进机器人相互联网,自律性存储数据,加以应用等的规则,并积极申请国际标准。同时,平台安全以及标准化也是不可或缺的。
到2020年的5年间,要最大限度应用包括政府制度改革在内的多种政策,扩大机器人开发投资,推进1000亿日元规模的机器人扶持项目。
届时,机器人并不是简单的替代人类劳动的概念,而是“机器人是与人之间形成互助互补的关系,与人一起创造高附加值的合作伙伴”。
第2章 实现机器人革命的三大目标
第1节 巩固机器人产业培育能力
实现机器人革命的第一核心目标是“巩固机器人产业培育能力”。
第1项 营造创新环境
日本作为世界第一的机器人创新基地,需要一体化推进环境建设,需要不断培育给社会带来变革的机器人创新体制。
具体而言,为了实现机器人革命,设置“机器人革命促进会”,具体协调各个相关机构各自明确自身的职责,共享其进展情况,具体协调推进机器人新战略。该促进会负责,①产、学、官的合作以及用户与厂商的对接,相关信息的采集与发布,②起草日美自然灾害应对机器人的共同开发等国际合作方案,③起草国际标准战略,制定管理制度改革提案,数据安全规则,④示范项目的共享与普及。
同时,引领机器人革命,需要建设开创前沿的各种新机器人技术的应用的实验(机器人实验)环境。设置既能保障机器人实验所需的充分空间,又不受现有制度约束可以实验的自由实验场地。从而,汇集代表性的机器人革命的国内外挑战者。还要不断提供满足开展各种实验的潜在需求,为未来形成创新基地创造条件。
推进上述政策之际,要与日本科技创新推进小组密切合作,制定科学技术与创新有关的整体战略。
第2项 人才培育
培育机器人系统集成、软件等信息技术人才,开展机器人革命的关键性人才。
首先是,以系统集成商为主,通过实际项目,为其增加实际现场安装机器人的机会,通过实际项目培训来培育系统集成人才。同时,目前,应用机器人的生产线设计需要具备技术与经验的高级人才,要充分增加这些高级人才的储备,发挥日本在这方面的潜力。
此外,要运用职业培训以及职业资格制度,支持系统集成人才培育,研究机构或者大学的相关人才的教育培育,新创业人才的扶持政策等,也要立足于中长期视角,制定机器人的培育与安装实施的专业人才的培育政策。
培育专业人才之际,还要充分注意信息安全的保障。
此外,通过初等中等教育以及科学会馆等社会教育施设的应用,广泛普及机器人知识,让大众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与机器人相处的方法,同时,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养成与机器人共同协调、共同生活的机器人文化。
第3项 面向下一代
(1)推进下一代技术的开发
变化极快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中,为了使日本技术在将来仍然保持最高端、最主流的地位,需要着手开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下一代技术的研发。届时,数据驱动型社会中,研究机器人的头部、眼睛、手指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感知与识别、驱动(伺服电机)以及控制等)的同时,还要不断关注到没有被现有机器人技术体系所纳入的广泛领域(能源源、材料、通信、安全、大数据、人机接口等)中的创新。此外,开发的技术还要快速地实用化。
通过技术的开发与实用化,提升机器人的功能的同时,改变机器人操作性、易用性也很重要。例如,通过语音识别技术的高级化,有望实现对人类而言,直观地、简易地,谁都可以操作的机器人。
此外,技术开发之际,在并行开展大多要素技术的研发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举办工作组研讨会或挑战项目等,加强技术间合作与信息共享,促进开放创新。
(2)标准的国际化
日本开发的机器人的国际开展,需要事先争取国际标准,以此为依据来推进实用化。
今后,多个机器人合作,成为一个系统。因此,除了每个设备之外,还要重点推进中间件(机器人操作系统)等软件与接口、通信等设备间合作,以及这些功能的认定与标准化工作。
同时,为了促进机器人应用,还需要加快推进物流托盘以及建筑维修的设计等机器人应用行业有关技术的标准化研究。
推进标准化工作之际,机器人革命促进会前头开展政企合作,研究具体方案、开展国际合作,带动日本机器人业务的国际市场化所需的环境建设。
(未完待续)
译自:2015年1月23日【日本】日本国家机器人革命推进小组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