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构想与印尼规划高度契合 产能合作不断延伸

2015年12月23日 08:1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田 原

  近年来,中国已逐步发展为印尼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与印尼打造的“全球海洋支点”发展规划高度契合,加快推进深度合作更是双方企业的共识。

  在印尼投资办厂的中资企业普遍认为,加强与印尼的产能合作是中国企业步入中高端发展阶段的重大举措,是增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自身不断提升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而且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鞍钢集团、中国华电等企业作为中国优势产能的代表,秉承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印尼国情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中国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以钢铁行业为例,印尼钢铁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印尼钢铁需求近年来不断上升,但本地钢铁市场自给率为65%左右。鞍钢看准这一机遇,结合国内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和印尼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两大趋势,以投资、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在印尼的钢铁生产基地建设,带动钢铁装备对外输出。2014年10月,鞍钢宣布在苏门答腊岛占碑省投资12亿美元兴建占地超过500公顷的工业园区,其中包括冶炼厂等项目。

  据鞍钢在当地的合作伙伴印尼国营Krakatau钢铁公司的董事长艾尔万·哈基姆介绍,预计于2016年建成的冶炼厂年均产能有望达到175万吨,产品将主要用于满足印尼国内市场需求。印尼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官员表示,中印尼钢铁产能合作能够帮助印尼发展自主的、符合本国实际的钢铁产业,“鞍钢投资兴建的冶炼厂投产后将以产自印尼当地西爪哇省芝安朱尔的铁矿砂为主要原料,有了生产技术,我们就能实现自产自销,不用再大量进口铁矿石”。

  在电力供应方面,中国华电致力于为印尼发展提供“稳定、可靠、集约”的优质能源。今年8月11日,中国华电最大海外投资项目“印尼巴厘岛一期燃煤电厂”竣工投产,包括3台142兆瓦燃煤火力发电机组,并留有再扩建两台300兆瓦燃煤火力发电机组的场地,总容量426兆瓦,能满足全岛40%的用电需求。与此同时,考虑到巴厘岛是旅游胜地,该项目高度重视环保问题,厂区建设得像个美丽的公园。项目承建公司印尼巴厘通用能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拯表示,项目建设全过程严格遵守环保法规,不仅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等排放浓度远低于印尼国家标准,而且实现废水集中回收再利用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力争达到无烟、无尘、无灰的环保目标。此外,该项目是印尼第一个全封闭的圆形煤场,解决了大型电厂特别是海滨电厂露天煤场对厂区周围的污染;海水取水管线采用了钢沉管方案,大幅减少了对海边地形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巴厘省省长助理伊·格图特·维加认为,巴厘岛选择华电最新型的现代环保项目,是绝对正确的选择,为当地发展提供优质能源。

  伴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印尼工业化起飞,双方不仅将继续加强在钢铁和电力等传统行业的产能合作,还将延伸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产能将在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发展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经济日报驻雅加达记者 田原)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新打造AEO互认合作升级版    2015年12月22日
  • ·中哈产能合作收获52个早期项目    2015年12月15日
  • ·中俄务实合作堪称典范    2015年12月14日
  • ·推动上合平台的务实合作    2015年12月1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