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APEC领导人联合宣言呼吁尽快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

2015年11月20日 07:20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王婧

  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各经济体领导人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宣言中呼吁加强合作促进经济增长,努力实现建立亚太自贸区的目标。

  本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主题为“打造包容性经济,建设更美好世界”。与会各经济体领导人围绕“加强经济融合促进包容性增长”等议题展开讨论。

  习近平发表题为《深化伙伴关系 共促亚太繁荣》的重要讲话,强调亚太是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我们应该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运用亚太经合组织这一重要平台,推进合作共赢,让亚太继续引领全球增长。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着眼长远,完善亚太中长期合作战略架构。亚太合作要谋划大手笔、塑造大格局。要保持合作的战略性、前瞻性、进取性,确定重点领域的目标、举措、时间表。我们要改革创新,为亚太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创新步伐。要扩大和深化在城镇化、互联网经济、蓝色经济等具有巨大潜力领域的合作,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推进一体化,打造开放型亚太经济。要尽早建成亚太自由贸易区。各方在推进区域贸易协定进程中,要保持开放包容,谋求合作共赢,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要继续为结束多哈回合谈判提供强有力指导,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第十届部长级会议达成平衡、有意义、符合发展内涵的成果。我们要采取行动,把共识转化为成果。要大力推进互联互通蓝图,解决亚太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中国及有关国家正在加紧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方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在稳步推进。中方愿继续为加强亚太经合组织能力建设作出贡献。

  习近平最后强调,中国将深化同亚太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维护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国已经提出了“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大力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中国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亚太创造更多机遇、带来更多福祉。

  当天下午,习近平就促进普惠包容发展发表讲话。习近平指出,亚太经合组织要引领亚太普惠包容发展之路。要坚持公平、开放、全面、创新发展大方向,重点帮助发展中成员培训人才,加大对各项民生事业投入。要优先解决好生存问题,积极应对贫困的挑战,使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互联互通建设惠及贫困人口。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方期待在下个月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期间,同其他国家一道努力,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指导下,达成富有雄心的成果。

  各经济体领导人在会后发表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各经济体领导人表示,亚太经合组织各经济体应该致力于建设亚太地区稳定、融合和繁荣的大家庭,将按照北京路线图推进亚太自贸区进程,致力于结构改革,挖掘新的增长驱动力,实现平衡和可持续增长。各经济体应该加大力度,减少并消除贫困,发挥社会各界能力,实现包容性增长。要深化互联互通领域务实合作。各经济体将坚定不移地打造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

  各经济体领导人还在宣言中呼吁加倍努力实现建立亚太自贸区的目标,许多领导人均认为建立亚太自贸区对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来说十分重要。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各经济体领导人均欢迎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一项有关亚太自贸区的可行性研究,这项研究将于明年年底之前完成。

  各经济体领导人还认为,有必要降低小型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门槛,通过高质量设备帮助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十分重要,增强经济和商业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弹性对于可持续经济增长来说十分关键。

  自13日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来,如何加大打击恐怖主义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此次会议各经济体领导人也呼吁加强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各经济体领导人在声明中表示,不允许恐怖主义威胁支撑自由和开放经济的基础价值,并认为经济增长、经济繁荣和经济机遇是对抗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责任编辑:史博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