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资企业好评声不绝于耳 "中国标准"植根东非

2015年11月09日 07: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民营企业投资兴建的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内的华坚鞋城生产车间,每天可以生产5000双成品鞋,全部销往美国市场。 本报记者 朱 磊 摄

  记者近日随中国记者代表团从东非肯尼亚一路向北行至埃塞俄比亚,沿途拜访在东非的中资企业,调研中国公司承建的多处工程。所到之处,有关中国标准的好评之声不绝于耳。

  沿着100多年前英国人修建的陈旧“米轨”,《经济日报》记者探访东非铁路网的起始段——蒙内铁路内罗毕段。这是肯尼亚100年来修建的首条新铁路,从首都内罗毕通到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按照规划,蒙内铁路将连接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等,成为连通东非多个国家的经济大动脉。

  “这条铁路是首个海外全中国标准项目,全部采用中国国铁一级标准设计施工。”承建方中国路桥公司蒙内铁路第八项目部党工委书记王明军表示,这条铁路会将中国的资金、技术、标准、装备制造和管理经验带入东非。

  在埃塞俄比亚尘土飞扬、坑坑洼洼的渣土路上行进了一小时之后,汽车突然拐上了一条平整崭新的沥青高速路,一名中国工程师和12名当地工人正在路边加装护栏。这是即将完工的亚的斯—阿达玛高速公路,连接埃塞俄比亚两座最大的城市。除了路牌指示,这里和中国的高速公路一模一样。“亚的斯—阿达玛高速公路是中交集团采用中国规范和标准承建的。”中交集团埃塞高速公路连接线项目经理胡彦伟介绍说,“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必须换个思路,中国规范、中国标准的输出比劳动力和资本输出更重要”。

  东非第一条轻轨——亚的斯亚贝巴环城轻轨9月20日通车试运行。在欧洲标准、美国标准、中国标准等近乎苛刻的对比中,由中铁集团提出的“中国技术标准”,因兼顾埃塞俄比亚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胜出。中铁二局项目经理杨忠波骄傲地说:“项目成为中国首个从融资、规划、设计、施工、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营运的全产业链出口项目。这与我国发展工业4.0以及埃塞的国家战略都非常契合,在东非及整个非洲都是标志性、示范性工程。”

  铁路、公路、轻轨……由中资公司施工建设的一个个“明星项目”,成为中国标准在东非的“形象大使”。

  采用中国标准的所有项目,施工建设所需材料、设备都会从中国进口。中国的优质产能将由此大大加快向外输出的进度。中铁二局亚的斯亚贝巴轻轨项目总设计师王建说,埃塞俄比亚的轻轨建设施工,除了水泥是在当地采购,其他全部来自中国。铁轨来自中国的钢铁厂;轻轨的机车由中车集团生产;通信系统使用华为的产品……

  此外,中国标准在非洲站稳脚跟,还会把国内的设计产业、咨询产业带出来。中国水电内罗毕外环路升级项目部项目总工郭昆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在肯尼亚的施工企业中,配套建材主要由印度企业承担,设计公司来自日本和欧美,施工监理公司大都来自欧洲。中国企业要想更多走出来,要先让中国标准走出来。据记者了解,中国标准已经开始“植根”东非,但若想枝繁叶茂仍有待时日,尚须通过一个个大项目的不断积累,反复经历考验。

  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表示,目前一些非洲国家沿用法国标准或英国标准,并要求既能防风、防冻,还能防洪,这提高了项目要求和成本。许多非洲国家位于赤道附近,根本没有防冻的需求,个别国家常年干旱,防洪也显得多余。相比之下,中国标准更因地制宜,成本更低也更有效。

  东非国家大部分工业化水平低,技术工人少,中国标准缺乏来自本土的执行力。为此,自2010年以来,中铁二院先后派出了700余人次的技术和管理服务团队赴埃塞俄比亚现场开展工作,并举办多期培训班,为埃塞俄比亚培训了27位高级轨道交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非洲其他国家培训了60多位技术人才。据介绍,培养出的人才都很熟悉中国标准,他们更倾向使用中国生产的机械设备,这将间接促进“中国制造”的出口。

  看得出,能带动“中国标准”一起走进东非的还是要有拿得出手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培训”。(经济日报记者 朱磊)

(责任编辑:袁志丽)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