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10月19日开始对英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通过几天坦诚、务实的会晤,双方签署了高达400亿英镑(约4000亿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并同意“共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中国最高领导人也第一次向一个西方发达国家表示要结成“命运共同体“。鉴此,中英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黄金时期”。此次访问的成果将对两国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合作指明方向,对中国经济将有重大积极影响。
经贸合作,金融先行。金融合作始终是中英合作的重点。作为一个金融大国、强国,金融业占英国GDP的8%。伦敦是全球知名的金融中心,外汇交易量全球第一, 证券市场规模全球第三,保险市场历史最悠久。相比之下,中国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金融业仍有短板,因此需要加强与金融发达国家如英国合作,通过提升金融业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此次访英金融领域的成果如此丰富。
例如,双方决定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将双边的掉期交易规模扩大至350亿英镑(约3500亿元人民币)。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伦敦发行面值50亿元的人民币计价债券,这也是我国首次在中国以外地区发行人民币债券。可以看出,以上举措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同时,可以满足我国企业”走出去”所亟需的融资需求,为其保驾护航。此外,通过海外人民币债券可降低国内融资成本较高的问题,进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国际贸易中更多的使用人民币结算,也将大大降低我国企业的汇率风险、汇率损失,进而支撑我国出口行业对整体经济发展的贡献。
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这次习主席访英期间取得的另一个重大成果,可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10月21日中国核电企业—中广核将与法国电力公司共同参与英国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该核电站将成为英国20年以来兴建的首座核电站,也是迄今为止全世界造价最高的核电站。欧盟预测其建设成本将高达245亿英镑(约合2450亿人民币)。这是中国核电企业在巴基斯坦、罗马尼亚等国之后,首次参与发达国家的核电市场开发,这充分展现了我国核电技术的世界竞争力,也为我国核电企业开拓更多国际市场奠定坚定基础。此外,考虑到单一的核电出口还会撬动上下游相关行业,如建筑施工、材料出口等配套领域,因此将有利于我国制造业和重大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
虽说英国是传统的经济强国,并且是铁路运输的发源地,但近几十年,其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明显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而中国的高铁技术日趋完善,也为中英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例如在英国政府推出的“英格兰北部振兴计划“下,中国政府积极参与总造价高达118亿英镑(1180亿人民币)的高铁2号项目。除此之外,中国企业也正在参与英国本土机场、海港、水务、地铁等诸多基建领域项目。
国际产能合作是本届中国政府重要关注的领域之一。通过采取发达国家(如英国)的先进技术,结合中国物美价廉的设备,可以联手开发第三国市场,实现三赢局面。特别是,由于历史、文化、语言等因素,英国在其遍及全球的英联邦国家中仍然有深厚的影响力,所以我国企业应积极与英国企业合作,合力开拓英联邦市场。通过强强联合,既可缓解国内的过剩产能压力,也能倒逼中国相关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