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英合作前瞻:8组数据看中英碳减排合作

2015年10月22日 17: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今年是中英第二个“黄金十年”具体拓展的第一年,随着习近平主席10月19日访英,将为两国温室气体减排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值得关注的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今年6月发布了《中国新常态下结构转型、发展与碳排放峰值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学界及媒体对中国温室气体减排能力普遍持乐观态度。与《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里中方承诺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不同的是,该报告预测中国将在2025年达到碳排放峰值,甚至还有提前达到该目标的可能。本文将挑选报告中的8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1.“5.2%”和“8%”。2015年前4个月,中国大力削减煤炭消费量,减少用量8%,相当于减少5%二氧化碳排放量。减排的温室气体相当于英国国内同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全年减排约为英国同期全国排放量的四倍。

  2.“4%-6%”。2020-2030年期间,基于合理预期,中国经济将仍然保持4%-6%的平均增速,该增速是中国经济体成熟的结果,也是用以预测中国碳排放峰值的重要“背景数据”。

  3.“从30亿到830亿美元”。2004年中国对新能源的投资从30亿美元激增到2014年83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重要的资金市场,同时也是重要的技术市场。

  4.“70千兆瓦”。2014年中国建成了70千兆瓦的清洁能源发电装机量,截至目前为全球第一,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共53千兆瓦。

  5.“从94兆吨到138兆吨”。该报告将中国减排前景划分为“保持型减排方案”和“快速型减排方案”两种。相较于2010年94兆吨的参考基数,前套方案预测在2020、2030年排放量分别为135兆吨和165兆吨。而后者预测数据分别为126兆吨和138兆吨。而GDP的碳排放强度则下降到2010年的41.5%。

  6.“2℃和120兆吨”。若想实现2030年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届时全球可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为350兆吨。除去其他国家排放230兆吨,假设美国欧盟实现零排放,也只给中国预留了120兆吨余量空间。因此,实现2030年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内的目标将非常困难。

  7.“1.5%和40年”。在2014年,中国的煤炭消耗已经开始下降,约为1.5%,并且已经达到整个能源结构中的峰值。国际能源署将其视为40年来第一次全球碳排放停滞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且,这一成绩还是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的。

  8.“10兆吨与2050年”。预计到2050年,我国交通领域排放的二氧化排放量将达到19兆吨,但也有望缩减到10兆吨。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国内对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果持肯定态度。这一肯定,离不开中国近些年的努力。《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共同但有区别责任”为原则,对国际减排义务进行分配。我国属非附件一国家,无须承担强制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在为减排温室气体付诸努力。今年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根据文件,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60%-65%。即使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做出的减排目标也非常有力度,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视。

  近些年,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取得成绩在国际社会有目共睹,这为推进中英温室气体减排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两国可以在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装备及融资等领域继续深化合作。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黄琰童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袁志丽)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