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众“失信”折射 产能过剩痼疾

2015年09月29日 08:3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上周,中美两国领导人正式会晤以及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方成果清单备受瞩目,这反映出中美关系具有超越双边范畴战略内涵的鲜明特点。此外,全球市场上周最关心大众汽车尾气指标造假事件。

  日前,美国环保局指控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在所产车内安装非法软件、故意规避美国汽车尾气排放规定,可能面临最高达180亿美元罚款。这一事件在上周不断发酵,愈演愈烈。大众公司股票在上周出现暴跌,甚至连累了日本汽车业的股票。欧洲多个国家宣布对大众汽车事件展开调查。

  22日,大众发表声明说,该公司涉嫌违规排放事件所涉及的柴油汽车数量可能达到1100万辆,公司绝不容忍违法行为,将向公众通报调查进展。公司已拨款65亿欧元应对此事。23日,大众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丁·温特科恩宣布辞职。此后,多家研究机构警告,这一丑闻不仅令大众汽车遭遇危机,甚至可能拖累德国经济。

  从目前的分析来看,市场对大众公司的诚信质疑颇多,认为事件使大众集团信誉严重受损,进而对德国制造业乃至对全球汽车业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个评价可谓客观公允,不再赘述。需要点出的是,大众失信事件折射出全球汽车业产能过剩的痼疾。

  全球汽车业目前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以美国为例,资料显示,美国汽车业产能利用率在过去20年内持续下降,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快速由盛入衰。20世纪90年代,美国汽车企业产能利用率为89%,本世纪初降至69%,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低于40%。这也直接引发了通用汽车、克莱斯勒以及约2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接受破产重组。

  产能过剩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以及对成本控制近乎苛刻的要求。不论是前几年爆出刹车问题的日系车丰田,还是这些年深受DSG、后悬架断裂问题困扰,最近爆出尾气作假的德系车,归根结底都是压缩成本干扰质量控制所带来的问题。

  大众事件仍在发酵之中,最终结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应当指出的是,日系车和德系车的问题,都是在美国检出的,美国严格的质检标准可见一斑。(连俊)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