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活力

——访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
2015年09月09日 07:2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李春霞 杨 涛

  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即将召开之际,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经济正处于转型与科技变革的十字路口,创新是最终解决之道,围绕创新开展的任何一项国际合作均离不开中国。同时,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点击进入专题

  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召开,正值全球经济陷入增长困局与深度调整期。艾德维指出,全球经济与技术增长“中断”风险正在加剧。“当前,发达经济体复苏进度不一与曲折反复并存,新兴经济体增速普遍放缓,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慢于去年下半年。尽管全球平均增长率已重返危机前水平,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资本市场震荡、生产力下降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在全球治理层面,各经济体货币政策不协调、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碎片化,以及资本跨境流动和通缩等潜在风险叠加,世界经济一体化一波三折”。

  艾德维表示,本届年会主题——“描绘增长新蓝图”旨在冲破全球增长困局,聚焦科技、创新与增长,以应对当下的各项挑战。创新是本届达沃斯论坛的关键词,也是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如果运用得当,创新将帮助世界重新回到可持续增长的状态。因此,从中长期看,他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十分乐观。

  “如今,全球领域的科技创新正在改变传统产业,从下一代机器人到基因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科技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正在重塑未来发展蓝图,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本届年会将集中展示全球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如第三代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与此同时,本届达沃斯论坛也将敦促各方运用新方式思考,探讨共享经济时代减少机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思考对中国尤为重要,因为中国正在转型成为一个以创新和消费驱动的经济体。”艾德维如是说。

  从国际奥组委成员到达沃斯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切身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脉搏:“从中亚到俄罗斯,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尽管经济放缓在所难免,全球增长的引擎仍在东移。中国经济年增长率已从10%平稳放缓至7%,这仍然是一个较快的速度。随着中国从投资主导型经济转向依赖消费与现代服务业,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7%左右的增速。”

  艾德维认为,中国尝试向更开放的经济体转变,有两件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即市场的波动和艰难的政策决定,不应对中国经济政策过分苛责。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十分广阔,也会给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全球领域的公私合作,都离不开中国。

  迄今为止,夏季达沃斯论坛已举办8届,艾德维表示,世界经济论坛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中国—欧洲商业领袖研讨会”的形式推动国际合作。如今,夏季达沃斯论坛已成为中国融入全球化发展,提高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平台。相较以往,本届年会更强调通过科技探索、互动与辩论的形式,为与会者创造独特的参会体验。会议将设置人机协作行动展,展示最前沿的智能机器人技术;通过TopLink网站上的“转型路线图”,探讨中国正在发生的重大趋势和转型进程,并以高清延时卫星图片展示地球的生态转型规律。会议还将围绕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主题,设置人民币国际化改革、“互联网+”战略、国际产能合作、新能源等相关分论坛。

  艾德维说,本届论坛将汇聚全球科技创新企业,并邀请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余位政商学界与国际机构代表参会,中国企业家的参会数量超过以往。年会将打造推动创新、企业家精神与科技发展的全球性盛会。(经济日报记者 李春霞 杨涛)

(责任编辑:史博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