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油价下跌,可再生能源依然增加:何故?(下)

2015年08月17日 16: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全球范围内,能源的活力正在发生改变。因为可再生能源相对较贵,从历史观点上讲,大部分投资来自于发达国家;不富有的国家觉得无法负担这些昂贵的能源。此外,石油丰富的国家,很多也适合应用太阳能,也不愿为此费神,因为它们可以利用低廉的石油。但这些设想都在发生迅速改变。

  根据联合国数据,2013年中国对可再生能源投资首次超过欧洲,现在是全球市场领导者。2013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高于其他任何能源发电量。2014年,中国建设了1.1万兆瓦太阳能,计划今年的规模相同(中国也大量投资清洁煤——一种清洁生产技术)。去年,中国对可再生能源投资居全球首位(833亿美元),比2013年增加了40%;美国第二(383亿美元),日本第三。

  印度的情况是,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希望依靠太阳能发电为亿万没有足够电力的印度人民提供电力。而印度首席经济顾问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将主要依靠煤炭发电”。印度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17万兆瓦清洁能源发电能力。2014年印度对清洁能源投资增加了14%,达到74亿美元。南非(55亿美元)对这一领域也很重视,正如拉丁美洲国家一样。2012年,墨西哥前总统费利佩-卡尔德龙宣布一项目标称,到2024年,墨西哥35%的电力将来自于低碳能源。根据麦肯锡分析,即使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这一地区对太阳能的投资自2008年起每年的增长依旧达到54%;生物能增长11%;风能增长24%。巴西、墨西哥和智利处于领先地位。麦肯锡预测,到2040年巴西增加的4万兆瓦发电能力中至少1.5万兆瓦源于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能。至于墨西哥,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预计为1.6万兆瓦。总体而言,到2014年发展中国家投资占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不足一半(133亿美元),但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增长速度(36%)高于发达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东国家正在考虑应用太阳能的可能性。一个沙特企业最近并购了西班牙一家主要太阳能开发商——Fotowatio可再生能源投资公司,该公司拥有近4千兆瓦发电能力。埃及希望,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高到20%,一个投资35亿美元,设计发电能力2千兆瓦的太阳能项目已基本被批准。去年年底,迪拜国有公司与沙特太阳能公司签订了一项协议,其中涉及的太阳能价格可能是全球最低的——不到6美分/瓦时。麦肯锡估计,即使石油价格为35-45美元/桶,太阳能可以自行偿付成本——这样沙特可以空出更多石油用于出口。

  日本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受2011年福岛核事件的影响,政府正在积极布局可再生能源。根据麦肯锡分析,2009年日本核能发电占其发电总量的20%,2013年下降到仅有1%。2011年,政府推出电价补贴——有保证的高于市场的价格——鼓励可再生能源生产。太阳能建设有所增加。虽然这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如企业声称发电量增加,成本却过高,但这并未影响日本继续在这一领域发展。日本是可再生能源第三大投资国,麦肯锡发现,这一领域正在吸引很多非发电企业进入。

  科技正在进步。新的太阳能技术可以实现太阳能电池通过3D打印生产,这样几乎可以应用到任何地方。肥料转化成沼气的技术成本正在下降。可能更重要的是,存储更便捷和便宜,这一领域的投资也在增长。

  可再生能源广泛应用的最大障碍是它们不能存储用于雨天(或阴天或无风天)。但这也是乐观的原因。根据《经济学家》杂志称,电池的能源密度——即可存储量——在过去二十年已有了稳步提升,而且步伐正在加快,过去十年存储价格下降了60%。麦肯锡估计,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成本,目前约为400美元/千瓦时,到2020年将下降到150美元。能源咨询公司IHS估计,到2017年,存储能力将达到4万兆瓦;根据法维翰咨询公司估计,未来十年能源存储市场可能达到700亿美元。

  因市场潜力巨大,很多有才之士正在致力于此。例如,美国、欧洲、亚洲主要公司在存储技术方面投入大量资源。5月初,特斯拉公司发布了2个自动锂离子电池系统,从其电动汽车技术改动而来,这项技术可供小型公司或家庭按需存储和使用电力。该电池系统被称作“能量墙”,基础价格在3000美元至3500美元之间,重量约220英镑,最早将于今年夏天上市。在这一价格水平上,从经济成本考虑,存储可以用于大多数建筑,综合考虑监管环境和电力成本因素。

  欧盟正在冰岛测试一个项目,其中电动飞轮可以利用电网的多余能量,储存在涡轮中,然后按需使用。美国能源部著名创新实验室——先进能源研究计划署,正在投资支持一些存储相关项目。可以相信,一些成本效益更好的解决方案将有望推出。据麦肯锡称,到2050年,对时移能源存储的需求将增加10倍,这一潜力吸引了创新。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监管创新,然而,麦肯锡分析家强调,目前存在价格信号扭曲以及存储电力整合进入电网缺乏透明度等问题。

  长期工作

  短期内,化石燃料不会消耗殆尽。未来53年,有足够的已探明石油储量供使用,美国页岩气增加是创新和技术改变游戏规则的最好案例。煤炭也很充足。

  因此,可再生能源的角色不是在碳氢能源用尽的情况下用于照明;甚至中期来看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不争的事实是,总体而言,可再生能源比其他替代物更为清洁,并且可以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进而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当然,如果其成本太高或者不稳定,即使有这些优点也不够,但在成本和稳定性两方面,可再生能源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好表现。

  在这个问题上,掌握分寸很有必要。趋势不一定会继续,每一点好消息没必要被放大、推测或加速,虽然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像我们知道的,诸如宣告汽车产业的灭亡或者大石油时代的结束这样的标题是不成熟的。(现实情况是,2014年电动汽车仅占汽车销售总量的0.5%;传统汽车和混合动力车占99.5%。)值得牢记的是,2005年至2013年主要能源消耗中化石燃料所占比例(包括交通领域)没有大的变化,始终保持87%的高位。

  巨大而复杂的改变并不容易,特别是像能源这样至关重要的要素。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将可再生能源电力并入现有电力系统非常困难。例如,英国前能源大臣斯蒂夫强调,德国大部分风力资源在北部;将其用于南部工业意味着需要建设传输设施,这样就涉及“不在我管辖范围”的政治问题。美国公共机构正在与相关政策斗争,这些政策强迫他们以零售价购买非电网电力。没有到位的大规模电力基础设施的新兴市场可以跨越这些问题,都又要面对供给来源、金融、稳定性和居民期望过高等问题。

  简而言之,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世界还很遥远。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渡过程——数十年的问题而不是数年。但是面对大幅下降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时,该行业的弹性已证明过渡正在进行。

  (全文完)

译自:2015年6月【美国】麦肯锡公司网站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宋晓明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勾雅文)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