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欧对物联网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2015年06月04日 16:19   来源:中国经济网   

  物联网可以提高生产率并促进经济增长,在此轮物联网的发展浪潮中,北欧国家已经成为领先国之一。

  根据埃森哲一项关于物联网发展环境的研究,北欧国家与美国、瑞士和荷兰同属最适宜物联网发展的国家,排名最后的是巴西、意大利和俄罗斯,而中国,日本和德国排名中列。该项调查运用了55个指标从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个视角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物联网的有利条件。

  埃森哲首席技术官Paul Doherty说:“新技术和针对新技术产生的新型商业模式的运用需要较高的门槛,北欧国家在此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这些‘门槛’包括:教育、宽带基础设施、金融资本的质量和可获得性。得益于良好的政府治理和法律体系,在北欧建立物联网企业要相对容易。”

  此外,挪威、瑞典和芬兰擅长促使技术升级和鼓励新技术传播,丹麦更是荣膺“技术转移大国”的头把交椅。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商界对于商业模式革新和利用数字技术能快速做好充分准备。

  Doherty说:“创新的商业模式会扰乱传统市场,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北欧国家对于创新的态度要更加开放。”

  芬兰VTT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Heikki Ailisto称,北欧国家为机械工程行业(拥有很多远程控制的经验)提供信贷,并大力支持发展物联网。

  但良好的基础仅仅是个开始。Ailisto补充道,虽然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如机器对机器的通信(machine-to-machine)-——的北欧公司越来越多,但该领域的投资才刚刚开始。

  混合商业模式的到来

  尽管北欧地区表现良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研究的所有20个国家中没有一个得到满分。

  最终结果差别显著。美国以64分排名第一,而俄罗斯仅为21分排名垫底。芬兰以63.2分排名第三,瑞典第四(62.4),挪威第五(61.8),丹麦第七(58.8)。因此,如果想从物联网建设中充分受益,所有国家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各国对物联网的发展潜力不容掉以轻心。据埃森哲估计,在目前的条件下,物联网会使全球经济增加10.6万亿美元。埃森哲认为,如果对物联网的投资进一步增加,这一数额会再增加3.6万亿美元,并改善一国的发展环境。

  各国公司也都期望通过借助物联网带来的自动化流程提高其生产效率,并使用智能机器和机器人技术提高生产力。但是,这仅仅是个开始。

  Doherty说:“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新的商业模式带来的机会,特别是工业企业可以从产品领域中产生的数据获利。这种产品与服务的混合将创造全新的现金流。”

  Ailisto也认为以数据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将成为北欧公司未来发展的主要潜力。他说:“我们将看到一些新的市场进入者,虽然他们可能没有自己的机器或工厂,但是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数据。通过收集数据,并将其出售给价值链中的其他公司,这些公司甚至可能获得更大的利润。”

  “在未来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大多数公司将转向物联网和新的商业模式。领跑者将获得竞争优势,剩下的人则只能跟随其后,或退出市场。”

  译自:2015年5月【美国】www.computerweekly.com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邱醒杰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勾雅文)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