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物联网和智慧城市需要全英共识

2015年06月04日 16: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智慧城市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是要想让地方政府大量采购还需要建立广泛共识,探讨物联网如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改变未来三十年的城市生活。 

  近期,英国产业专家在一次智慧城市会议上表示,物联网需要自上而下的综合性发展思路。 

  英国芯片公司ARM公共事务副总裁Stephen Pattison说,业界还没有拿出有力的证据表明智慧城市的重要性。根据Pattison的说法,一方面市政委员会无法明确需求,而另一方面供应商在兜售无关痛痒的案例,两者之间存在严重脱节。 

  Pattison说:“对于有些提出项目,如用户是谁、如何盈利等一类的问题,市政委员会没法给选民一个答复。只有人们对数据安全抱有信心,这些项目才能有序推进。我们必须由产业界推动,解决困难。” 

  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智慧城市政策领导Ben Hawes在大选之后没有发布任何重大政策变化。他表示,担心地方政府之间没有真正的模型用以建立物联网最佳实践和标准。 

  根据Hawes的说法,未来城市发展机构( Future Cities Catapult)等类似机构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物联网讨论。 

  米尔顿凯恩斯市打造智慧城市 

  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与未来城市发展机构、连接数字经济发展机构(Connected Digital Economy Catapult)和开放大学合作,在全市范围内打造物联网。 

  该市已经启动一系列物联网试点项目,包括废物管理、停车服务,甚至是使用智能手机内置陀螺仪上报壶洞等。 

  米尔顿凯恩斯市政委员会战略主任Geoff Snelson说,未来的智慧城市将解决可持续住房、就业增长等难题,为市政委员会创造新的服务模式,减少碳排放,通过反应和定制服务改善民生,增加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和参与度。 

  Snelson说:“我们要为很多应用提供更好的商业理由。全英国的地方政府需要把信息整合起来,这对双方都有利。” 

  “我们需要领军企业和中介组织向英国上市公司解释什么是物联网,并了解我们拥有什么样的能力,而不是单个地推进。如果只是期待这些事自动发生而坐等,那情况就不妙了。” 

  Snelson介绍,他已经与英国其他地方的同行展开了合作。米尔顿凯恩斯市和考文垂市目前正在合作创新项目——测试政府赞助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项目还有些“零散”。 

  供应商向前冲 

  Flexeye是总部位于萨里的物联网系统供应商,该公司CEO Justin Anderson代表物联网协会Hypercat说,供应商也需要发挥作用。 

  Anderson说:“技术公司得想办法在行业中开展广泛合作,这样才能优中取优。如果产品能够互相兼容,整合起来效率更高。如果每个传感器造价仅为几分钱,但安装费高达上百块,安装几十亿个传感器就没有意义。” 

  Anderson指出,根据伦敦2050年预期的人口增长,还需要新增超过100万套住房和600所学校。此外,能源需求预计增长20%,水资源需求增长21%,公共交通能力需增长50%。未来三十五年,伦敦需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将超过一万亿英镑。 

  对此,Anderson表示:“很显然我们无法承担这样大的开支。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可以发挥作用,确保伦敦作为智慧城市向前发展。” 

  来自Hypercat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仅伦敦的智慧城市技术市场价值就将高达40亿英镑。 

  译自:528日【美国】ComputerWeekly网站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刘佳源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勾雅文)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