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元危机之伤

2015年05月29日 17: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欧元危机结束了。希腊的危机仍然愁云笼罩,希腊退出欧元区可能会对单一货币制造成致命一击。但是“希腊退欧”并不是一个现实发生的情景。没有人(除了英国媒体,他们总是热衷于报道欧元的失败)再怀疑欧元的未来,经济政策正在向常态转变。欧洲经济正开始显示出积极的迹象:它已经从下行风险的关注点转为全球经济的增长点。金融市场在几个月前已开始对此产生回应,这反映在大幅上涨的欧洲股市上。 

  欧元危机已成过去式,但它留下了深深的伤痕。所带来的伤害不仅对经济(特别是那些数以百万计的失业人群,以及那些生活水平遭遇了突如其来的下降,从而造成永久心理伤害的人),也波及到经济学界——至今经济学家们对危机的原因,后果和解决方案都难以达成统一意见。为了减缓长期衰退带来的伤害,解决危机带来的结构性问题,相关的政治经济政策本应及时推出,但经济学界的众说纷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政策的制定。 

  危机爆发的初始点是复杂的:高负债、投资不足、工资停滞、迅速增加的贫困和零利率。正常的经济衰退(由经济过热造成的衰退),与那些由金融危机造成的衰退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不影响经济结构,只需借助降息和调整财政政策来调节。然而,由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改变了经济的基本面及其潜在的增长、失业率和利率的均衡水平、通胀预期的水平以及风险厌恶程度。 

  造成收入不均衡的原因有很多,如危机的加剧、金融资产和实体经济差距的拉大,以及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而目前的情况增加了其严重程度,收入不均程度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这种复杂性将对政府如何选择首要任务带来挑战。这是由强烈的意识形态引领的,并分成两种差别极大的意见。右翼和左翼有着传统的区别——右翼强调机会平等,其认为收入不平等源自努力程度的不同,因此应该放开对经济的管辖,使其自由运行达到平衡状态。而左翼更注重结果的平等,更倾向于采取干预政策来纠正市场失灵。然而现在,右翼不能继续忽视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而左翼也意识到为提高潜在增长,迫切需要实现经济自由化。希腊危机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具有危害性的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当人们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由债务过多和缺乏竞争造成的时,将不利于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此外,发生在金融危机之前的泡沫是滋生腐败文化完美的温床,因为其消除了预算的限制。而如果泡沫破灭——比如西班牙这种情况——危机事后检查更加严格,并能发掘出那些在正常的经济衰退中被忽视的丑闻。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犯过错误,亦或者在过去对待腐败上过于宽容,都不意味着经济思想的基础不再有效。正统的经济学观点没有改变,即对稀缺资源的管理是重要的。如果稀缺资源没有得到增加,那么其将无法得到合理的分配。这是包容性增长的基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期间的讨论显示出对经济的诸多疑虑依然存在。目前还不清楚,世界面临的是长期停滞还是一场严重危机过后的宿醉。危机的创伤有时会干扰政策制定者的推理判断。财政政策在两个立场之间摇摆不定——当面对无法确定的未来,究竟是像德国那样短视的追求储蓄,还是利用零利率来开展投资。货币政策制定者也存有疑问,目前经济发展需要尽可能大的货币扩张,然而低利率又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到如今,我们应该很清楚,危机并不是低利率的结果,而是监管不力和金融规范匮乏。各国政府也慢慢意识到,改善教育并不足以解决不平等问题,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的技术进步减少了教育的投资回报。 

  同时,提高资本税只会将人们吓跑,相比之下,房产税是减少不平等更有效的手段。解决高失业率需要巧妙的组合补贴和激励,如获得所得税抵免。对穷人的支持将面对搞阶级斗争的指控,这需要政治家善于随机应变,可信且有效率。 

  危机造成的伤害将长期存在,作出决定是困难的,而未来也仍将犯很多错误。一个成功的政府必须有雄心壮志,并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有一个明确的愿景和一个长期的实现计划。竞争将十分激烈。那些没有经过慎重思考、缺乏实际经验的措施将面临失败,事实上,接近半数的措施都将以失败告终。 

  译自:20155月【美国】www.iie.com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邱醒杰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勾雅文)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