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俄罗斯专家认为中俄经贸合作前景可期

2015年04月29日 07:3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莫斯科4月29日讯(记者 廖伟径)2014年中俄经贸合作克服了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和国际政治形势急剧变化的不利影响,成功实现了“逆势上扬”。进入2015年,中俄双边贸易遭遇了年初的“寒流”,2015年1月至2月,中俄贸易额为98.32亿美元,同比下降28.8%。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就中俄经贸合作采访了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米赫耶夫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当前中俄贸易额出现下滑的现实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去年年底以来,卢布汇率出现剧烈波动,对双边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并在今年年初体现出来;二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加速下行,尽管2014年俄罗斯实现了对华增供石油,但由于油价低迷,其对双边贸易额的托举作用有限;三是双方投资合作潜力未完全释放,俄罗斯在优化投资环境方面还存在“软肋”,加之当前国际环境对俄不利,制约了中国民间对俄投资意愿。

  在中俄双边贸易中,俄罗斯长期处于逆差,对华出口以资源产品为主。根据俄工业和贸易部数据,在俄罗斯对华出口中,油气等矿产资源占49.3%、木材占15.4%。由于中国正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逐步改变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的做法,在当前国际资源价格低迷的情况下,俄对华出口结构过于单一的弊端凸显出来。

  米赫耶夫认为,中俄两国领导人曾提出在2015年力争使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两国政府部门也正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但是也应当看到,有时经济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鉴于中俄贸易结构的现实情况和世界经济放缓大背景,双边贸易出现波动实属正常。

  对于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俄专家依然持乐观态度。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首先,中俄两国领导人对继续深化经贸合作高度重视,予以政治支持并加以坚定推动。其次,中俄间大型项目为未来两国经贸合作积蓄了“后劲”。现在中俄高铁项目、中俄天然气东西线项目均在稳步推进,核电、大飞机项目也在深度商谈中,一旦实施将对中俄经贸合作形成有效支撑。再次,中俄投资贸易合作面临良好前景。当前,俄罗斯政府在远东地区批准设立14个经济特区,以优惠的条件和优质的环境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投资者。此外,俄还拟放宽条件吸引中国企业扩大对俄油气开发领域的投资。米赫耶夫认为,经历了去年年底的卢布危机后,中俄将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扩大贸易本币结算,以规避汇率风险。

  俄专家认为,当前国际油价和俄罗斯卢布汇率已逐步企稳,外部条件的改善将有助于中俄双边贸易尽早止跌。在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中俄两国企业将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双边经贸合作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未来,随着双边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到位,中俄经贸合作前景依然十分看好。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比经贸合作 前景广阔    2014年04月01日
  • ·中比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2014年04月01日
  • ·中乌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2013年12月09日
  • ·中澳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2013年07月11日
  • ·专家称中哈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2013年05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