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3月18日讯(记者 王志远)相较于今年汉诺威IT展中国企业的“风生水起”,中国企业此前在国外参展可没有如今这般顺利。
记得七八年前,国外某著名IT展刚开始没多久,中国几家知名数码厂商被该国海关抄查,原因是涉嫌侵犯他国公司的专利权。类似的在国外展会上出现知识产权纠纷的现象,在当年并不少见。这其中,固然有国外一些公司操作实施“专利壁垒”从中作梗,但根源仍在于中国企业没有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加之对国际规则陌生,最后落个铩羽而归的结果并不意外。
这几年来,中国在扭转知识产权落后局面上付出大量努力,也取得明显成效。这不仅得益于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强,更主要的是企业始终坚持提升“自我修养”,也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修炼”。
由于中国内部市场巨大,有的中国企业难免会有“惰性”,以为只要依托国内市场就可以一劳永逸,从而怠于甚至不屑于创新。但这样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当前中国处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单一的工业化或是数字化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远景目标,中国企业首先要完成从“模仿者”到“创新者”的角色转变,其次完成从规则的“学习者”到“制定者”的思维转变。对于许多中国企业而言,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不待扬鞭自奋蹄”。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发明与专利数量已经位居全球前列。中国不再只是国际创新舞台的仰慕者、模仿者和追赶者,而是成为与世界一流创新国家携手的“合作者”,乃至“引领者”。
不过,对于正在大规模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份成绩依然远远不够。除了企业的“自我修养”之外,企业也应当加强与先进工业国家的交流,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要借鉴国外个人、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研发体系,为国内企业、研究机构等构建具有国际视野且沟通顺畅的技术交流平台,并根据国情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和集群发展制定优惠政策。
点击进入“汉诺威IT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