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第三届金砖国家财经论坛在北京开幕。 经济日报记者 李景录摄
由《经济日报》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第三届金砖国家财经论坛”15日在北京举行,与会各国政商学媒人士深入分析金砖国家未来的合作方向,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剖析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作用与营运模式,探讨以互联互通为引擎,进一步深化紧密合作,以工业技术革新带动金砖国家结构转型,加强各国在金融、贸易、技术创新等领域的互补性合作。
当前,金砖各国正在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稳定增长。“抓住金砖各国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积极对接各国发展战略,发挥经济互补优势,必将更好地推动金砖国家实现更大发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指出,金砖国家需要“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推进交流合作。”
金砖国家如何建立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经济伙伴关系,是本届论坛热议的另一个话题。金砖国家内部经贸往来非常密切,去年五国间的贸易额接近3500亿美元,比6年前增长了2.5倍,平均每年增长17%。中国已成为巴西、俄罗斯和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到去年底中国对金砖国家的累计投资额已经超过550亿美元。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坦言,金砖国家要“积极推进一体化的大市场,打造更紧密的伙伴关系”。与会人士甚至提议“研究金砖国家之间建立统一市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金砖国家间的实质性合作不断推进,特别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的建立,成为金砖国家合作的里程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促进金砖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领域,显示了金砖国家能够紧紧抓住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强调,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之际,推进基础设施发展,将成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工作宗旨。
对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会嘉宾展开了热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认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重要交流平台,是经济发展和投融资合作的新渠道,可以为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发展新的选择。前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首席代表刘志勤认为,金砖银行的成立符合金砖国家应有世界影响力的要求,不仅能有效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金融话语权,还能促进国际金融机构积极主动推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同时可以将其“视为一所国际金融院校,未来可以为各国培养具有国际金融领导力的金融人才。”
会议认为,面对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和“金砖失色”的言论,金砖国家需要加大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投资,这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经济发展突破口。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昌泓表示,互联互通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高铁是中国的一张名片,也是金砖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使者,建设经济圈、经济带、经济共同体,铁路要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对于如何推动金砖国家的互联互通,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中方秘书长许超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建议,首先要求金砖国家提升本国基础设施质量,并在互利共赢基础上携手并进,为其他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提供公平的环境;其次,完善金砖国家间交通网络布局,将基础设施联网成片,实现效益和功能的最大化;第三,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拓宽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此外,在硬件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制度衔接、教育、培训等软实力的构建,软硬结合。
互联互通离不开人文教育领域的交流。俄罗斯伊尔库茨克贝加尔国立经济法律大学代表萨尔科娃·伊丽娜认为,经济合作不能仅依赖于利益关系,金砖国家人民间应有更进一步深入的了解,逐渐培养出对相互文化的理解与互信,才是各国之间长久合作,共谋发展的坚实基础。
经济日报记者 徐惠喜 马春阳 林紫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