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加坡外籍劳工中心专管“烦心事”

2014年12月10日 07:24   来源:经济日报   陶 杰

  新加坡全国只有518万人口,劳动力严重不足,所以常年引进大量外籍劳工以补充劳动队伍。这些外籍劳工在新加坡常被称为“客工”。据统计,目前新加坡大约有130万名外籍“客工”,持有工作准证的约有100万人。如何对约占本国人口四分之一的“客工”加强管理,是新加坡政府长期关注的重点课题。

  2009年4月,新加坡成立了“外籍劳工中心”,旨在协助“客工”解决各种雇佣问题、薪金纠纷、工伤赔偿、工作条件改善,以及为落难的“客工”提供食宿和庇护等援助和救济。该中心成立之初的前3年,前来寻求援助的个案年均介于1200至1500起之间,但是近两年上门寻求帮助的人越来越多,2012年达到2500起,增加了66%,2013年更是多达3500起,增幅40%。

  “外籍劳工中心”认为,求助个案的增加是因为认识“外籍劳工中心”平台的“客工”越来越多,而“客工”争取自己权益的意识也日渐增强。过去4年来,该中心通过多种渠道把公平雇佣、纠纷调解以及融入社会等信息成功地传达给40多万名“客工”,让更多“客工”对该中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提高整体外籍劳工队伍的素质,“外籍劳工中心”拟向政府建议,把技术认证列为更新工作准证的必备条件。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保障“客工”的权益,“外籍劳工中心”还计划推出外劳雇佣合约的范本,让“客工”和雇主将其主要的工作条件和安排列出明细,如薪金、工作休息日、超时工资以及其他各种福利等,以避免中介公司为了私利而设立一些对“客工”不公平的雇佣条款。

  新加坡“外籍劳工中心”的设立,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外来劳动力的管理水平,更在消除误解,解决纠纷,提高劳动和社会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专管“烦心事”的务实机构,对于吸引人才,特别是具有较高水平的一线生产技术人才来说,不失为一种适合当地实情的创新做法。(陶杰)

(责任编辑:张翔)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