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中心区的区碑。 本报记者 鲍显铭摄
在埃及开罗市东南方向约120公里苏伊士省的沙漠里,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迅速成为一颗耀眼明星,这座新城就是2008年9月启动建设的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日前,中国驻埃及大使馆组织近40名中埃记者,联合走访了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经贸合作区初具规模
走进合作区,宛如步入绿洲般令人心旷神怡,眼前是一派充满生机繁忙的景象:绿化的街道、整洁的楼宇和厂房,大型运输车川流不息。
负责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运营的埃及泰达投资公司执行董事魏建青介绍说,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项目,是中国商务部确认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根据规划,经贸合作区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分为起步区、扩展区及合作区。目前,1.34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已初步建成,截至2013年年底,已累计投资近9000万美元,入驻企业58家,吸引合作投资额近6.1亿美元,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90%为埃及本地员工。放眼望去,起步区里12栋标准厂房全部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了石油装备制造、高低压电器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和农用机械制造5大产业园区。与此同时,苏伊士经贸合作区配套工程和服务设施也日臻完善。
2013年底,埃及泰达投资公司与苏伊士湾西北经济区总局签署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和开发合同的生效,标志着6平方公里扩展区的建设正式启动。根据规划,扩展区将吸引150家企业入驻,投资金额达20余亿美元,实现销售额80亿至100亿美元,可为埃及创造约4万个就业机会,并为埃及的产业升级、出口创汇、税收等发挥更大作用。此外,合作区的项目目前也在洽谈中。
天、地、人的绝佳优势
在谈到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优势时,魏建青自豪地说,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无疑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这3大优势。
首先是国家政策的优势。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倡议。中埃经贸关系互补性强,为支持企业“走出去”,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市政府、中非发展基金等都对赴合作区投资的企业给予多项政策支持。目前,埃及国内局势日渐稳定,经济明显回升,我国实施的“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与埃及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塞西政府公布的“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拟将绵延190公里的运河沿岸建设成为全球性经济区域。
其次是地理位置的优势。合作区位于欧亚非3大洲的“金三角”地带,紧邻苏伊士运河,距离埃及第三大港口——因苏哈那港不到3公里,处于“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的起始端,区位优势明显。
第三是人口和市场优势。埃及人口总量超过9000万,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庞大的市场,但工业体系不完善,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同时,埃及与美、欧、中东、非洲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签订了多个双边或多边自贸协议,在埃及生产的工业品可自由进入上述市场。
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起步区的建成,为整个合作区的未来展现出了美好蓝图。埃及苏伊士湾西北经济区副主席穆罕默德·里法特表示,扩展区将吸引汽车制造、化工、制药、电子、建材等诸多高技术产业,这些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有力推动埃及经济发展。
早在2012年初,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商——中国巨石集团就入驻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据巨石埃及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纪明介绍,公司一期项目总投资2.23亿美元,设计年产能8万吨玻璃纤维,是目前中国在埃投资金额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的工业项目。巨石埃及公司副总经理伍强表示,公司目前生产的产品95%销往欧洲、土耳其和中东市场,实现销售收入近3亿埃镑,出口创汇超4000万美元,向埃及缴纳的税金超1亿埃镑。
非洲记者协会秘书长萨米亚·阿巴斯女士不无感慨地表示,四五年前来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参观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景象,而现在已有数十家企业入驻,短短几年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真是了不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到埃及来投资设厂,不仅公司能更好盈利,而且还向埃及缴纳大量税收、创造诸多就业岗位,这是埃中经贸合作互利双赢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