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府战略导向
(一)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创新
从图3可以看出,从1995年德国联邦政府2013年的研发投入大约比1995年增长了一倍。其中,制造业方面的研发费用一直居于首位。
图3德国制造业及其他行业研发费用(单位:十亿欧元)。来源:德国科学资助者协会
德国政府主要通过创造创新友好型环境、支持以市场为取向的研发行为两方面措施来鼓励企业创新。
“工业联合研究”项目将具有研发兴趣的工业企业与研究机构集合到一起,项目资金无需偿还;
“中小企业中央创新计划”对单个企业的研发项目及中小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进行资助,项目资金从2010年的3.13亿欧元提高到2013年5.13亿欧元;
“工业4.0”项目对某些技术方案进行资助。在这些方案中,智能自动化系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内部连接或者与用户进行互动。
此外,德国政府一直重视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2012年,德国企业在欧洲专利局申请专利多达34000项,占欧洲申请专利数量的36%。
(二)多种融资手段,保障企业发展
德国政府在企业借贷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德国政府通过欧洲复兴计划的专用基金和政府专属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
2012年,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总的贷款额度在78亿欧元左右,受益的企业中有四分之一约为工业企业。
“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基金作为德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工具,主要资助对象为工业企业。2012年,该项资金的投资创造了将近2万个工作岗位,稳定了6.4万个工作岗位。从2014年开始,投资补贴取消,“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基金将变得越来重要。
为帮助创新型企业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德国政府成立了高新技术启动基金与ERP启动基金。2012年,德国经济部联合欧洲投资基金共同推出了欧洲天使基金,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融资额度在25万欧元到500万欧元之间。
(三)针对能源成本上升,为制造企业减负
2000年到2010年,德国工业的能源成本从211亿欧元提高到354亿欧元,能源成本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6%提高到2.1%。而德国的工业用电价格高出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的15%,甚至比法国、荷兰高出40%。这给德国工业带来挑战。德国工业也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了巨资,2010年德国制造业在环保方面投入了大约240亿欧元。
针对用电问题,2012年,德国联邦电网管理局出台《电网发展计划》,拟大规模扩建电网;针对制造业等能源密集型产业,规定中小型的能源密集型企业也可以享受《可再生能源法》的特殊补偿规定;另外,德国政府想方设法为制造业减负,以保证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2012年,大约有1.1万家企业受益于能源税收减负政策,约有2.3万家企业受益于电力税收减负政策。2013年初,德国政府针对工业制造业的能源密集型企业又出台了新的优惠政策。如果企业引进能源管理系统与环境管理系统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缴纳能源税与电力税之后,政府将退回其缴纳的部分税收。
另外,德国政府还出台了复兴信贷银行能源效率计划,对制造业企业提供能效措施方面的低息贷款支持。
(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原材料进口依赖度
德国制造业对于进口有很强的依赖。2011年,德国有81.5%的原材料都是来自国外,总值约为1690亿欧元,其余来源于国内生产(12.5%)和再利用(6%)。
为保证原材料供应,德国政府一直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进行原材料方面的合作。2011年10月,德国与蒙古国签署了有关原材料、工业、技术合作的首个政府协议;2012年2月,与哈萨克斯坦签署协议;2013年1月,与智利签署关于采矿与矿产资源合作的两个声明。
此外,德国注重原材料的回收利用。以铜等原材料为例,德国的回收利用率为55%,居全球最高;纸、铝、铁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次原料,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德国政府支持将循环经济纳入到竞争的大环境中,并在废物回收这一环节充分权衡政府和企业的利益。
(五)注重人才培训和引进,填补人才缺口
德国政府非常注重劳动力缺口的填补和培训高素质劳动力。据德国联邦劳工局统计,到2025年,德国可支配劳动力将比2010年减少600万人,特别是机械和汽车制造、技术研发、机电一体化等等领域,45%的中小型企业补充空缺职位时面临困难。另外,机械设备制造业等工业领域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步提高,这也导致专业劳动力出现结构性变化。
首先,注重人才培训。德国非常注重对年轻人的职业教育培训。从培训的行业来讲,制造业在所有的行业分支中占比最高,约为35.3%。政府鼓励年轻人在高等教育中选择工程师职业。例如,在有些研究机构建立学生实验室,借此提高年轻人对技术领域的兴趣。
其次,借助专业人才方案,鼓励专业人才发展。2011年夏季,德国联邦政府出台了专业人才方案,该方案更好地兼顾了工作与家庭,为公民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并利用人才迁移政策引进专业人才。2012年6月,启动了专业人才门户网站,旨在鼓励、吸引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六)完善手段机制,为制造业出口创造环境
德国政府意识到自由化的全球贸易是其制造业打开国际市场的前提,大力倡导市场开放与贸易自由化,在WTO框架下减少贸易壁垒,积极推动多哈谈判取得成效,并支持欧盟与第三国订立自由贸易协定。另外,不断完善手段和机制,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开拓新的市场。例如,扩大德国海外商会的覆盖面,鼓励德国外贸与投资署对国外市场进行调研与分析。
德国政府为制造业等工业企业提供出口信用担保,以国家承担出口风险的方式,鼓励扩大商品出口和争夺海外市场。2012年,德国政府为出口业务提供的担保金额达290亿欧元,其中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业务占到87%。为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德国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对外直接投资担保体系,已与130多个发展中国家签订了投资促进与保护协议。从产业来看,2012年德国政府的投资担保大约有一半用在工业和能源产业。
图4 德国制造业占出口的比重(%)。数据来源:联邦统计局
出口审批方面,德国政府注重加速、简化出口管制的审批程序。联邦经济与出口管制局开发了电子交流渠道,企业用户可以通过电子方式提交申请,并随时追踪处理状态。据悉,德国议会将对对外贸易法进行简化,出口导向型的德国企业将从中受益。
(七)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争夺制造业发展话语权
从2011年开始,德国政府不遗余力推进“工业4.0”,其背后的战略用意很明显,即借助工业4.0,积极应对美国重振制造业的计划和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争夺行业发展的话语权。
美国的机械工程行业自2010年以来,进口和出口的需求都有所上升,行业正在逐步复苏。美国正在探索一条积极的工业政策,鼓励制造业企业重返美国,为本土创造就业机会。2011年夏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启动高端制造业合作伙伴计划,提升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吸引制造业投资。奥巴马政府还为制造业研究提供大量研发资金。2013年美国政府预算当中,高端制造业拨款增长19%,高达22亿美元。
同时,中国已经上升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制造业产出约占全球的20%。中国提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并制定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俄罗斯作为继中国、美国和法国之后,德国机械工程企业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增长。印度也在推进“印度制造”振兴计划,主要目标利用印度的人口数量优势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上述国家在制造业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让德国政府感受到了压力。德国虽然拥有一流的装备制造业,但是与美国相比,互联网技术是较弱的环节。为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挑战,维护本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德国制定了以“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为重心的“工业4.0”计划,期待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大力推动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争取在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中先发制人,掌握产业发展的话语权。
三、结语
百余年前,“德国制造”也曾是“劣质”的代名词,英国议会甚至修改《商标法》,规定所有由德国出口到英国的物品都必须标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制造”的产品区别开来。而如今,“德国制造”在成功抵御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借助“工业4.0”东风,引领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
尽管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离制造业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习吸收德国制造业的经验和政策,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战略,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深远意义。(完)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王敏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