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法国制造业发展概况及新工业战略

2014年10月14日 13:5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金融危机后制造业概况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法国开始进入“去工业化”时代,制造业就业岗位从1980年的510万下降到2013年的290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6%下降到10% 

  根据法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法国制造业延续了下滑走势,2008年至2012年,制造业就业率和增加值占比分别下降了1.3%1.8%。同时,利润率加剧下降,劳动生产率增速持续减缓(2007年以来增长率仅0.9%,而2001-2007年增长率为3.1%),这也与德国、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情况相似。然而,或许是受欧元贬值影响,2008-2011年对外贸易顺差减少,但于2012年出现了明显的回升。 

  表 法国制造业产业分类情况  

  总体而言,金融危机后,法国制造业14个细分产业的表现可分为三类:2000-2007年表现尚可,2008年以后产出下降的产业;2000年以来产出持续减缓的产业;2000年以来产出持续增长且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产业。 

  (一)2000-2007年表现尚可,2008年以后产出下降的产业 

  冶金、橡胶和塑料制品以及其他机械及设备三大产业约占制造业增加值30%,就业率占比31%2000-2007年,受国内需求推动,该三大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冶金业产出年增长1.1%,其他机械及设备业年增长2.7% 

  2008年以来,这三大产业产出大幅下降,年均降幅达2.4%-2.8%,年均增长率下降了3.9%-5.5%,消费、投资和出口呈现负增长。 

  (二)2000年以来产出持续减缓的产业 

  信息、电子和光学设备、电气设备、化学、木材加工和造纸、汽车、纺织、焦炭及精炼石油等产业占制造业增加值30%,就业率占比29%。自2000年以来,这些产业产出持续减缓,年均增长率降幅达2%-10%,国内需求、出口、投资等均为负增长,其中汽车业受出口萎缩的影响最大。 

  2008年的金融危机加剧了这一下滑趋势,焦炭及精炼石油业产出年均下降5%、纺织业7%、汽车业5%、木材加工和造纸业2%,但化学、信息、电子和光学设备、电气设备三大产业受消费推动,产出下降幅度有限。 

  (三)2000年以来产出持续增长且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产业 

  食品加工、医药制造、其他制造产品以及其他交通设备四大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增加值剩余的40%,且金融危机后产出不降反升或维持增长。 

  食品加工业的稳定主要由于食品消费属于非弹性需求。医药制造业得益于消费和出口与的推动,自2002年以来持续增长。其他制造产品业较为特殊,其70%的产出来自于维修服务。其他交通设备业中航空所占比重较大,该产业不仅出口企业表现良好,国内市场也同样活跃,金融危机前后产出增长率均为3%左右。 

  二、新工业战略 

  “工业强则国家强”,面对伴随“去工业化”而来的工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的持续下降,法国政府于20139月推出了《新工业法国》战略,旨在通过创新重塑工业实力,使法国处于全球工业竞争力第一梯队。 

  该战略为期十年,主要解决三大问题:能源、数字革命和经济生活,共包含34项具体计划,展现了法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工业转型的决心和实力。 

  34项计划分别是:可再生能源、百公里油耗2升以内的汽车、充电桩、电池自主自强、无人驾驶汽车、电动飞机和新一代飞行器、重载飞艇、软件和嵌入式系统、全电推进卫星、未来高速铁路、绿色船舶、智能创新纺织技术、现代创新的木材工业、回收和绿色材料、建筑物节能改造、智能电网、智能水管理、生物燃料和绿色化学、医学生物技术、数字化医院、新型医疗卫生设备、安全健康和可持续的创新食品、大数据、云计算、电化教育、电信主权、纳米电子学、物联网、增强现实技术、非接触式服务、超级计算机、机器人、网络安全、未来工厂。 

  截至目前,在《新工业法国》战略公布后的一年时间里,法国已推出了10项标志性成果,包括:无人机、搭载氢燃料电池的雷诺kangoo电动汽车、外骨骼机器人、智能仿生腿、联网T恤、增强现实眼镜、教育平板电脑、小学生平板电脑、新型电动飞机等。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秦陆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