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位于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要塞,丝路文化与黄河文明在此交织。6月28日至7月10日,《经济日报》采访组深入宁夏银川、中卫、吴忠、固原4市调研,了解当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思路、实践和存在的问题。当前,宁夏迎来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以及西部大开发等重要机遇叠加的“黄金发展期”,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支点”,将提升宁夏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宁夏体量小、基础弱、人才缺,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在后续的推进过程中,还需下大力气补上“短板”,进一步明晰战略定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多方引才育才,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
1 独特优势
作为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宁夏在推进中阿合作方面具有人文、资源、区位等优势。中阿合作是宁夏“一带一路”建设的破题之举
古丝绸之路横贯东西、连接欧亚,是一条文明交流互鉴之路,也是一条经贸繁荣、人民富裕之路。
历史上将这条丝路划为3段,即东段,关陇河西道;中段,西域道;西段,中国境外道。其中,东段又分为北、中、南3道。由于路程最短,东段北道渐为人们的首选线路,而处于北道要冲的宁夏南部,成为中外商贸、文化交流最繁忙的地方之一。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宁夏境内古丝路数条通道中,位于固原市的萧关古道是关中西出、北上塞外的丝绸之路东段通道。昔日,这里生态环境良好,沿线曾有众多驿站。
除了历史资源外,宁夏还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宁夏是联系西北与华北地区、蒙西与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包兰铁路、宝中铁路在中卫交汇,形成一个放射性的交通网络格局。同时,宁夏位于雅布赖航线上,具有优越的空中通道资源。西部地区的西向航空出口货物,经过银川前往中东、欧洲和非洲,比绕道“北上广”可节省20%的运输成本;黄河中游地区的货物,经由银川出发,可节约15%的运输成本;西部地区的商务旅客,从银川直飞迪拜,比绕道北京可节约9个小时。
资源优势是宁夏发展的有力支撑。宁夏能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达20余种,煤、水空间优良结合,尤其是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宁夏地处国内资源富集区域和主要消费市场的中间地带,发挥这一区位优势和能源加工、储备、中转优势,布局承接中东、中亚油气加工转化和储备,可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人文优势也很明显。宁夏民族团结,政治稳定,是国家确定的民族团结示范区,与阿拉伯国家习俗相近、文化相通,民间交往频繁。宁夏是回族聚居区、清真食品产区,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国际知名度。
此外,冷凉的气候、丰富的光电资源、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等,都为宁夏发展提供了比较优势。
6月5日,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合作伙伴,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点燃了宁夏人民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的激情。
宁夏提前布局,在推进中阿合作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可以说,中阿合作已成为宁夏“一带一路”建设的破题之举。
2 实践探索
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为宁夏带来重大机遇。目前,当地主要在加强顶层设计、搭建中阿合作平台和重点产业引领带动3方面发力
宁夏地域面积小,经济总量小,在自身发展中正面临转型升级、加大开放开发、创新发展等一系列需要突破的问题。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为宁夏带来重大机遇。
目前,宁夏正在加强顶层设计、搭建中阿合作平台和重点产业引领带动3方面发力。
规划先行,定位清晰。宁夏找准国家战略与本地对外开放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智库,加强战略研究。目前,宁夏已委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编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宁夏规划》。同时,《中阿互联网经济试验区建设规划》、《宁夏建设中阿空中丝绸之路规划》等也在编制。这些顶层设计将起到引领作用。
在战略层面,宁夏提出了中阿合作“1+2+3”重点任务。“1”是打造中阿博览会战略平台;“2”是建设中阿“空中丝绸之路”和中阿“网上丝绸之路”两条纽带;“3”是建设中阿人文交流合作示范区、中阿贸易投资便利化示范区和中阿金融合作示范区3个关键载体。
围绕中阿博览会,宁夏正在构建一个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进行政治对话、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战略平台。目前,宁夏正在积极完善2015年中阿博览会方案框架。
宁夏处于内陆地区,与阿拉伯国家并不比邻。宁夏创新思路,正在建设中阿“空中丝绸之路”与“网上丝绸之路”两条纽带。在“空中丝绸之路”方面,宁夏将加快完善航运基础设施,开辟阿拉伯国家与银川间的客货运航线,建设面向阿拉伯国家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并大力发展临空产业集群。
宁夏积极编织“网上丝绸之路”。当地充分利用能源丰富、电价低廉、地广人稀、空气洁净等优势,加强数据中心、通信网络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国内外著名企业,拓展面向阿拉伯国家的云业务。目前,银川正加快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建设,力争今年9月上线运行。
在人文交流合作示范区建设方面,宁夏将努力争取举办中阿人文合作领域的有关活动;开展与阿拉伯国家在农业、防沙治沙、旅游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推动与阿拉伯国家文化机构的对口合作。
在贸易投资便利示范区建设方面,宁夏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机场、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向西开放战略高地。从审批到封关运行,银川综合保税区已创造出多项“银川速度”。
在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方面,宁夏正积极探索设立离岸银行或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等。当地在银行、基金、合作交流方面都有一些举措,如加强中方在阿机构与设在宁夏分行的协作联动、引进阿方机构来宁夏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等等。
宁夏把开放开发与产业转型、打造宁夏经济“升级版”协同推进。他们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在“抓增量、保存量、促减量”上下功夫。宁夏现有的产业结构偏重、依赖能源,如果现在不下决心调结构,将给未来发展、环保带来更多制约。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国家级生态纺织基地、西部文化旅游目的地等,是宁夏产业升级的重点领域。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未来将围绕煤化工、石油化工融合发展,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的重要载体。
3 制约因素
当前,宁夏发展仍然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外向度不高、外向型人才匮乏、扶贫攻坚任务重、口岸建设滞后等问题
采访组调研发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宁夏从自治区层面到各地市的机遇意识较强,参与热情高,对阿合作也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但在推进过程中,一些问题仍有待破解。
一是由于国家层面的统一布局与规划尚未出台,宁夏与其他省份之间,以及自治区各地市之间,均存在同质化竞争。
西北5省区中,目前除青海省外,都提出申报自贸园区。在资源禀赋相似、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意识相似、社会发展形态相近的条件下,丝路沿线各地选择了近乎雷同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资源整合手段。比如,工业上发展光伏、农业上发展枸杞等特色产业。相近或相似的选择,也出现在宁夏各地市之间。
二是产业结构“依重依能”,转型升级任务重。
宁夏的工业结构是以煤炭、电力、冶金、石化等为主体的重化产业,重工业占全区工业的80%以上,且以原材料工业为主。2013年以来,宁夏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目前,需要继续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存量;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优质增量;做强特色产业,形成集群优势。
三是经济外向度不高,清真食品出口受认证制约。
在宁夏的内陆开放中,政府的积极性很高,企业热情还不足,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清真穆斯林用品出口数额不大。世界上有57个穆斯林国家、近16亿穆斯林人口,清真食品及用品的贸易额高达2万亿美元,市场空间广阔。建设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是宁夏内陆开放试验区的4个定位之一,也是宁夏的优势所在。采访组发现,清真产品认证成为阻碍宁夏产品出口的重要原因。2009年,宁夏成立了清真食品认证中心,但由于只是地方性标准,与阿拉伯国家对接时并不对等。
四是外向型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匮乏。
采访组发现,制约宁夏快速发展的“短板”在人才。人才短缺既体现在对内开放上,也体现在对外开放中。
今年6月,固原市与阿联酋皇家投资局签订项目协议,阿联酋将投巨资打造六盘山旅游国际休闲度假区。当地干部坦言,在服务水平、人员素质等软环境上,固原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目前,宁夏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当地不少企业仍反映缺乏阿语人才,国际经贸、金融、科技等高端人才,以及高级技工等也同样匮乏。近年来,宁夏引入了不少高端人才,但如何留住人才仍是严峻的现实问题。
五是扶贫攻坚与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目前,宁夏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正处于关键阶段。2013年,宁夏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246.9元,与全国相比增速仍然较慢。
特色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中卫硒砂瓜、中宁枸杞、西吉马铃薯、泾源苗木、盐池滩羊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但各县区产业规模较小,产业扶贫辐射带动力不足。由于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龙头企业少,缺乏品牌带动,产业“优”而无“势”、产品“特”而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丝绸之路既是富民之路,也应是绿色之路,需要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当地干部提出,移民区的生态恢复应得到国家的支持,目前泾河源头的破坏比较严重,希望国家能给予政策扶持。
六是口岸建设、构筑通道上需寻求新突破。
宁夏的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尤其是铁路建设还存在通道不够、速度不快和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连接中东部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尚未形成,铁路运能年均缺口2000万吨以上,需尽快打通交通瓶颈。未来,宁夏还希望争取国家支持对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进行属地化管理,扩大银川空域资源,给予河东机场国际中转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证政策和建设航空油料保税仓库政策等,加快形成西向出境的空中走廊。
4 对策建议
宁夏开放将是一个双向激活的过程,向西开拓中阿合作,向东承接产业转移。要用更开放的心态、更广阔的视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沿线各地形成差异化竞争。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各地应发挥特色优势,明确自己主要面对的国际市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沿线各地是丝绸之路建设的承担者和推动者,需要上下互动,东中西呼应,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宁夏应积极与有关部委沟通,把宁夏优势、宁夏定位、宁夏构想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与沿线各地形成差异化竞争。
(二)在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向西,扩大中阿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向东,承接产业转移,深耕国内市场。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宁夏要借此东风,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新一轮转型升级中,宁夏只有“优化重的、强化轻的、发展新的”才是出路。
能源化工是宁夏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龙头产业,依托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等大企业带动优势,下一步还应扩大对外能源开放,与中东、欧洲加强能源、煤化工技术合作等,提升煤炭资源附加值,带动产业升级。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也为宁夏转型升级提速。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山东如意集团、恒丰集团借转移之机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购买全球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全流程数字化生产线,产业转移成为宁夏传统产业升级的巨大推力,外向型经济比例大幅增加。
(三)积极推动国家层面的清真产品专门法规及认证标准出台,加快与国际哈拉认证接轨,提升产业聚合力。
2009年,宁夏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地方标准。随后,宁夏又与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清真食品贸易认证的相关标准对接。目前,宁夏已初步形成以清真餐饮、清真肉制品、清真休闲食品、清真粮油加工、清真调味品等为主的产业格局,还需进一步突破清真产品认证瓶颈,做大做强清真产业。
(四)创新人才强区思路,千方百计育才揽才,增强宁夏吸引力。
要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创业氛围,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通过事业平台引入高端人才,同时推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引入国际化人才。还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成服务中阿的阿语经贸人才培训基地;整合现有阿语翻译人才资源,建成辐射全国的阿语经贸人才培训基地。
(五)要在“道路畅通”上加大投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应政府“筑路”、企业“织绸”。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打通路,其中既有国家之路,又有地方之路。路是必须突破的瓶颈。在“五通”中,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货币流通这“三通”还需顶层设计。同时,企业要“织绸”,成为开拓市场的主体,以推进输出“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华文明”。
(六)用好生态文明和民族和谐“两张名片”,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宣传宁夏的魅力。
在西北地区,宁夏的生态优势明显。这里有黄河大漠,也有绿洲湿地,是真正的“塞上江南”。截至2013年底,宁夏森林面积达到10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6%;沙化土地减少到1774.5万亩,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湿地保护面积310万亩,成为我国为数不多湿地面积不减反增的省区之一。
宁夏民族和谐、社会稳定,黄河文化、回乡文化、西夏文化等交融,文化旅游资源丰厚。但宁夏的对外知名度还不够,需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宁夏“西部旅游目的地、投资青睐地、创新创业福地”的品牌。
专家提出,宁夏的对内对外开放,必将是一个双向激活的过程,即向西开拓中阿合作,向东承接产业转移。宁夏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用更开放的心态、更广阔的视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采访组成员:张小影 王 晋 许 凌 熊 丽 金 晶 王轶辰 拓兆兵 潘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