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媒鼓吹我国将取消稀土出口限制 国土部发文着力控制稀土开采量

2014年06月09日 07:10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私挖乱采一直是我国稀土行业的顽疾,与其让不规范企业开采,不如加大正规企业的产能

  近日,关于我国将取消稀土出口限制、关税的讨论一直在升温,而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上述关于取消出口限制和关税的说法有不少出自外媒之口。今年3月份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报告初步裁定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等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中方败诉后,外媒一直在借此“东风”极力鼓吹,中国将取消稀土出口限制及关税。

  而对于是否应该取消出口限制和关税等问题,我国相关部分目前尚未有定论。6月6日,国土资源部(下简称:国土部)官方微博国土之声发布消息显示,国土部近日下发《关于下达2014年度稀土矿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将继续实行稀土矿和钨矿总量控制指标管理。

  对此,有业内人士解读,《通知》将继续实施稀土矿总量控制指标管理,是对稀土诉讼案的一种回应态度,其它国家诉讼我国稀土出口和关税,但是,如果我国从开采总量上进行控制的话,与他国无关,如果开采总量得到控制,那么出口势必也会受限,而这样也有利于我国争取稀土价格话语权。

  控制稀土开采量

  《通知》指出,2014年稀土矿开采总量指标为10.5万吨,其中岩矿型(轻)稀土矿指标调增1.12万吨,比上年增加15%左右;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8.9万吨。

  国土部表示,2014年不再下达锑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钨矿综合利用指标实施指标加核定考核,适当放松约束。

  通知强调,“继续实施稀土矿钨矿矿业权暂停政策至2015年6月30日。对国务院重点项目和中央基金或省级地质专项资金项目、开发整合项目、资源枯竭矿区、部省协议、矿山资源枯竭异地接续、中央扶贫支持项目、省级政府要求支持项目和支持大型稀土企业项目重组项目,在符合开采总量控制、产能平衡要求下,允许新设稀土矿钨矿矿业权”。

  这是近年来国土部首次取消对锑矿开采总量的控制。但对于稀土和钨矿的总量控制,则已经持续了多年。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稀土开采总量不断受到控制,但今年却有所增加。对此,有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我国稀土出口限制取消恐怕成为定局,这也就使得资源税提高被提上日程,此次国土部的《通知》提高了稀土开采的额度,可能想要挤压私矿的生存空间,私挖乱采一直是我国稀土行业的顽疾,与其让不规范的企业开采,不如加大正规企业的产能,这样也有利于管理,也将加大资源税提高的覆盖力度。”

  上述分析人士预计,在《通知》下发之后,我国还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以保证我国稀土行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打击私挖乱采以及走私活动。

  对此,也有业内人士对上述观点表示赞同,“出口配额和关税政策调整后,我国还将推进资源税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严格管理稀土出口产品的生产来源,只有生产、环保等指标合格的企业才可以出口,从源头上改善稀土出口的混乱局面”。

  淘汰落后产能效果不佳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下达2014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下简称:《任务通知》》),向各省市下发了2014年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目标任务,其中,涉及稀土(氧化物)10.24万吨。

  目前,除内蒙古自治区之外,湖南省、四川省、江苏省等也都陆续公布了各自需要淘汰产能的企业名单。其中,湖南省今年稀土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共有7家,涉及产能1.6万吨;四川省淘汰稀土(氧化物)产能涉及2家,产能0.7万吨;江苏省稀土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共1家,涉及产能1.2万吨。

  为顺利完成淘汰任务,各省也都明确了工作进度表。以湖南省为例,相关企业在今年10月底之前必须全部拆除公告的落后产能主体设备、生产线,严禁淘汰的落后产能设备转移;各级政府11月底之前必须完成对所有淘汰的落后产能企业的现场检查和验收,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将于12月份对各地2014年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虽然上述《任务通知》的要求十分明确,但是实施起来依然存在困难。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今年内蒙古要淘汰稀土行业落后产能6.861万吨。除包钢稀土之外,乌拉特前旗金鑫稀土有限责任公司、包头华辰稀土公司等14家当地企业也进入了淘汰名单。据了解,尽管很多地方政府列出了淘汰产能企业名单,但很大一部分企业属于转型或者已关停的公司,让稀土行业的淘汰工作大打折扣。

  作为全球稀土的供应大国,我国未来的稀土政策如何并没有定论。我国要想在国际市场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首要条件就是产品质量应当过硬,同时,要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内稀土开采的规模进行控制。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