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数据在政府部门的应用(一)

2014年05月19日 09: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政府使用大数据是为了提升和改善公共服务,这与企业利用其追求利润异曲同工。

  大数据是从各种各样来源中搜集得到的海量数据信息的总称。对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分析技术来说,其数据量太大,未经处理,同时也是非结构化的。据统计,现在每天产生2.5艾字节(quintillion bytes)的数据信息,全球将近90%的数据是过去两年创造出来的。

  此外,从大数据的数据结构看,大约90%的数据是非结构化的。来源于网络和云的海量数据,为发现、创造价值,以及丰富商业智能支撑机构决策提供了新的机遇。不过,大数据也面临复杂性、安全和隐私风险等新挑战。同时,对于新技术和人类技能的开发来说,大数据是一种需要。

  大数据重新定义了数据管理的范围,由数据提取、转换、加载,或称为ETL(Extraction-Transformation-Loading),演变为在大数据应用中净化和组织非结构化数据的新技术(如分布式架构技术)。

  尽管企业部门正引导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公共部门也开始对迅速增长的大数据具有洞察力,为实时决策提供帮助和支持。

  大数据有多个来源,包括互联网、生物和产业部门、视频、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许多白皮书、期刊论文和商业报告已经提出了政府利用大数据,帮助其服务公众和应对传统挑战(如医疗成本上升、创造就业、自然灾害和恐怖主义等)的路径。

  也有一些观点,就大数据是否真能改进政府运作效率提出质疑,因为政府必须发展新的能力,并采用新技术(比如分布式和非结构化查询语言),通过数据组织和分析,将大数据转变为有用的信息。

  本文就政府是否能与企业一样,将大数据应用于公共服务部门进行了研究。我们首先比较了政府和企业在目标、任务、决策制定过程、决策者、组织架构和战略的差异,接着考察了部分技术领先的国家当前大数据应用的状况,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英国和美国等。

  本文也分析了一些企业的大数据应用,这些技术也能应用在政府事务中。最后,我们提出了国家和政府部门未来建设大数据战略应用项目的建议。

  文章主要观点

  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都能够从他们搜集的海量大数据中获取价值;

  大数据应用领先的国家已实施大数据应用项目,以提高国家运行效率、透明度、民众福利和公共事务参与度,确保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

  分析政府部门采用的大数据应用项目,为其他国家提供未来大数据行动的引导。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高常水 江道辉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林秀敏)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