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解读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

2014年03月26日 07:32   来源:经济日报   钱箐旎 李治国

图为上海自贸区外高桥集装箱码头。 新华社记者 凡 军摄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从诞生之日起都不缺少关注的目光。3月25日,在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发布会上,金融改革创新成果再度将人们的目光锁定。

  从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到企业融资、支付结算、企业资金管理等金融业务创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案例,既是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的重大成果,也是上海自贸区平稳、有序、健康发展的见证。

  六大业务创新

  银行业充分利用自贸区政策平台,开展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企业融资、支付结算、企业资金管理等6大业务创新

  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一行三会”先后出台51条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从制度层面看,目前已基本形成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制度框架体系,有关政策细则已陆续出台,如银监会已正式发文,允许获得离岸业务资格的4家中资商业银行授权自贸区内分行开办离岸业务。

  “紧随金融管理部门最新的金融支持政策和举措,银行充分利用自贸区政策平台开展业务创新,是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的突出特点之一。”上海市金融办负责人说。

  同时,金融业务创新紧紧围绕自贸区内实体经济需求来开展。据该负责人介绍,此次对外发布的金融创新案例,都是紧紧围绕区内企业贸易和投资需求,以达到便利贸易和投资行为为目的。如自贸区支付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为了满足支付机构开展跨境电子支付以及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在两岸电子商务中使用人民币计价、支付和结算,创新了两岸贸易的新形式。

  具体来看,第一批9个有特色的金融创新案例主要集中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创新、自贸区企业融资创新、自贸区支付结算创新、自贸区企业资金管理创新、自贸区对外直接投资创新和自贸区内金融机构集聚创新6个方面。

  如从今年3月份开始,人民银行放开了自贸区内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自贸区率先实现了外币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3月1日,中国银行为在自贸区内就业的人员办理了首笔个人小额外币存款业务,客户获得了一张“议息”存单。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展了此项业务。

  缓解资金压力

  金融服务创新,拓宽了企业举借境外资金的渠道,缓解了境内银行的资金压力,有效降低了区内企业的融资成本

  “日前,交通银行携手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首笔区内中资企业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这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成功落地,为今后银行操作此类业务积累了实务经验。”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陈荷兰说。

  根据《意见》,自贸区内中外资企业均可以举借境外人民币资金,从而放宽了借款主体资格限制。对银行来说,此举将促进其加强境内外联动,在提高全球一体化服务水平的同时,更提升了银行集团整体经济效益。

  作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四大开发公司之一,上海外高桥承担着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探索的使命。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挂牌成立,公司从原来服务于保税区的功能升级为承载自贸区的开发建设重任,存在大量资金需求。

  “在得知企业需求后,我行迅速展开方案设计、启动业务流程,包括确认境外人民币借款金额、落实授信方式、联系境外银行放款并协助沟通签约事宜、开立人民币境外借款专用账户以及办理借入资金境内支付使用等。”陈荷兰表示,该笔业务中,企业从交行境外分行借入1年期人民币资金1亿元,借款利率低于境内市场利率,以用于其自身区内生产经营活动。

  可以看到,自贸区金融服务创新,拓宽了企业举借境外资金的渠道,缓解了境内银行的资金压力,在目前境外资金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区内企业(或机构)融资成本。

  “出海”流程优化

  通过优化私募股权基金境外投资审批流程,以备案替代审批,大幅提高了企业投资效率

  自贸区金融创新不仅涉及政策层面的突破,还有流程的优化。如以往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跨境股权投资,需要逐级审批,耗时较长。现在简化了跨境直接投资审批环节,以备案替代审批,提高了投资效率,在5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完成境外投资项目备案。

  “从上海自贸区‘出海’速度快、服务好,最快只需要5天时间,就走完过去几个月的审批流程。”弘毅投资常务副总经理沈顺辉说,通过自贸区跨境投资平台,弘毅投资近日成功从上海自贸区向外投资1.86亿元人民币,与苏宁电器共同收购PPTV,成为试验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出海”第一单。

  去年年底,自贸区管委会财政和金融服务局与经济发展局等部门一道,多次调研私募股权基金境外投资的具体实施工作。弘毅投资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于是,管委会相关机构与弘毅投资一道,反复研究修改“出海”架构图,最终形成私募股权企业“出海”的标准化流程。近日,弘毅投资第二单也已“出海”,仅4天时间就全部完成备案。

  据悉,区内还将引入托管银行机制,可以掌握股权投资企业境内募资和境外投资情况,在减少事前审批的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把自贸区打造成私募股权企业“出海”的大本营。

  创新主体多元

  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等各类型机构参与自贸区金融创新,体现了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金融创新的主体不仅包括商业银行,还有金融租赁公司、股权投资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各类型机构参与到自贸区金融创新中来,体现了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丰富性和广泛性,也证明了自贸区搭建的金融平台可以为金融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

  截至2月底,已有43家有牌照的金融机构,包括中外资银行、证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入驻自贸区,已有102家股权投资企业、融资租赁公司等类金融机构入驻自贸区,此外还有近千家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入驻自贸区。

  无论是哪一种金融主体,在开展金融创新时都需做到“两个尊重”,也就是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创造。“当前的关键是推动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地,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业务模式,进一步做大区内业务规模,为复制、推广这些模式打下基础、积累经验。”上海市金融办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进一步推动政策细则落地、区内金融交易平台建设的同时,继续通过创新案例,以点带面,不断推动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

  “一方面要发挥现有金融创新案例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协调推进新的金融创新案例。要继续推动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的需求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该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张翔)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