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2日讯 近日,中国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引起了包括美国《商业周刊》网站、彭博新闻社、道琼斯、《华尔街日报》网站、加拿大《卡尔加里先驱报》网站等在内的多家外媒广泛关注。
美国《商业周刊》网站评价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创新真知提供了令人启迪的思路”。
据1月13日举行的天津开发区年度工作会中披露的数据显示,仅2013年一年,就有155家科技企业新增落户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比上一年度增长16.5%。同时,这些企业的平均体量也有了飞跃式增长:新增企业总注册资金达13.3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45.5%;平均注册资金859万元,同比上升24.8%。
为帮助科技新创公司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开发区创新性地推出了一个“资金池”的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正处于融资进程中的科技企业不仅有望获得资本的支持,而且还可依托开发区政府提供的支持体系来优化企业管理。
“资金池项目最突出的效果体现在它具有杠杆效应,”泰达科技发展集团(又称“泰达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李宏亮介绍道,“新创公司获得资金池的种子资金支持之后,有望获得后续的银行贷款或其他金融机构资本的更大支持。”
解决贷款难题: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科技集团在调研后发现,中小型的科技公司之所以面临贷款难的遭遇,主要是因为银行过去多年服务于大型企业——这些客户业务成熟、大多有国资背景,对于银行来说,资金风控有保障;而银行放贷体系历来要求的信用、担保物、以及营业状况的积累记载,等等,科技中小企业都无法提供。另外,由于小企业贷款的数额本身不大,而对每个小企业放贷流程的审核成本又不比大型企业低,所以银行在评估收益与成本之后亦没有动力放贷给小企业。
然而,开发区的融资支持体系帮助中小型科技企业有效地“绕开”了所有这些难题、从而获得银行贷款。从机制上而言,开发区政府在(最终)获得贷款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担当了居间人和背书者的角色,同时创新地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传统的抵押物体系——包括企业的知识产权、未来的现金流、股权等,这些都可作为企业未来还贷的担保抵押,从而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另外,由开发区政府为“一揽子”企业作居间桥梁,也在客观上解决了银行以往接受单个企业贷款申请的成本与收益比高企的问题。
今年,泰达科技集团为首期“资金池”贷出资本划拨达2000万元,每年将有80家创新科技企业有望通过这样的“杠杆效应”获得总量约1.5亿元的资本支持。
市场化运作:保持科技金融体系竞争力
天津开发区在金融创新方面多年来走在前沿,中国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第一家外资创业投资企业、第一家外资商业保理公司、第一家产业基金、中国最大的金融租赁公司均诞生于此。另外,至少有9家提供微金融(小额贷款)服务的公司落户于该区。
在整个创新化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中,不乏先前的一系列融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贷款+融资租赁”综合方案,协助融资超过6000万元;以开发区担保中心出面为企业进行融资担保,仅2013年一年所担保的项目就达91个,其中约三分之二为高科技企业,融资总额7.48亿元。与此同时,开发区连续四年实现了“零代偿”记录,也就是其担保或居间背书的融资项目中发生企业坏账的记录保持为零。
根据国际专家的认知,天津开发区的诸多科技融资解决方案和伙伴式的介入模式,为整个区域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枢纽中心推上了正确的轨道。科技集团投融资部融资专员孙鑫浩介绍说,科技集团的服务团队正如市场化运作的风险投资顾问机构一样,为企业提供融资培训、问题梳理与解决、安排导师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