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试析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路径(二)

2014年01月17日 09: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试析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路径(一)

  二、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对比美国等云计算发展走在前列的国家,我国云计算产业仍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宽带不宽依然是最大制约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带宽不足、流量成本高等问题制约着云计算的发展。目前,我国网络带宽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差甚远。今年上半年,德国一家市场统计公司公布了2013第一季度全球互联网网速排名数据,韩国以平均17.2Mbps的网速继续排名世界第一,日本排在第二位,为11.7Mbps。然后是中国香港(10.9Mbps),接下来是瑞士、荷兰、拉脱维亚、捷克共和国、瑞典、美国和丹麦。而我国的平均网速只有1.7Mbps,这与排名第一的韩国17.2Mbps以及排名第二的日本11.7Mbps相比,相差将近10倍。中国网速的全球排名是在第98位,远远落后于全球3.1Mbps的平均网速。在亚太地区,我国甚至也落后于泰国和马来西亚。不仅如此,从比特率、结构速率来讲,我国的宽带也存在较大差距。此外,我国宽带发展还存在地域性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的现象。

  足够高的、可靠的、低成本的、容易获取的带宽资源,是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云计算的核心就是基于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应用,接入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带宽直接决定了企业使用云计算平台的质量。以目前的宽带容量来说,如果每个用户同时使用业务,达到峰值带宽,那么网络就会造成瘫痪,业务就会中断。可以说,带宽问题对于云服务影响极大。

  (二)过度投资数据中心

  重建设、轻应用,正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美国政府云计算战略的核心是大幅减少数据中心的数量(5年内减少800个),以降低建设运营成本。我国现有超过20省市制定了各自的云计算规划,云计算基础设施投资热潮涌动,其中11个城市的预算超过了100亿。

  国内对云计算的认识不够清晰和理性,先是期望过高,迅速转换为数据中心的投资热潮,然后发现应用跟不上,资源闲置。

  (三)技术差距较大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掌握了虚拟化等私有云技术,开始试验性应用。在公共云技术领域,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已经具有了一些突破,但可管理的资源规模普遍偏小,商用经验也少。

  虽然服务器虚拟化在中国发展的如火如荼,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差距。IDC的研究表明,2012年中国新增加的服务器中只有12.5%部署了虚拟化,构建了资源池。同时,除了服务器资源池化之外,网络、存储、安全等的资源池化都处于更早期的阶段。

  (四)应用数量较少

  国内目前有希望成为云计算平台、成为生态系统主导的公司并不多,只有公司决策者能清楚地认识到云计算的重要性,有决心长期投入,并有真正开放的心态,有生态系统的意识,这项业务才有可能发展,最终获得广大客户的信任。

  三、中国云计算发展的路径

  (一)顶层重视,把握机遇

  云计算本质上是全球化的,也就是说,最好的技术和服务,如果没有人为阻挡,会遍及全球。由此,我们应该想到,云计算产业发展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随着亚马逊、谷歌等产业巨头的全球战略部署落地,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将更加严峻复杂。

  从国家层面来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完善云计算产业链,加大资金技术支持力度,科学合理统筹规划,把握机遇,推动中国云产业与世界同步发展,甚至后来居上。

  (二)切实解决带宽问题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的云计算产业链中,虚拟化技术、分布式计算、数据中心、大数据挖掘等开始被应用,医疗云、金融云、物流云等行业云计算应用也都纷纷出现。但是,宽带不足、覆盖范围不广的挑战,限制了云计算用户最大程度地获益。有专家形容,网络带宽难以保障,成为了制约云计算发展的“隐形杀手”。

  值得欣慰的是,“宽带中国”战略正在改变这一局面,其将成为云计算发展的关键推动者。“宽带中国”将给所有用户参与数字经济提供机会。而云计算,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三)双向推广云计算应用

  首先,最大化云计算在政府中的价值。政府机构将成为云服务使用的领军者,提高工作效率,从ICT投资中获得更多价值,提供更好的服务,构建一个更加灵活的公共部门。

  其次,向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推广云计算。中小企业和消费者将获得所需保护,并使用让他们充满自信的云服务工具。与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共同合作,推广关于云计算的知情决策,并根据各行业领域需求提供定制信息;为小企业和非营利机构提供更多如何使用云服务的在线信息;强化现有成功项目,如数字企业、企业连接、技术和知识连接、数字政府和小企业咨询服务项目等。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王喜文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