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澳大利亚国家云计算战略(一)

2013年11月14日 16: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摘要

  2012年10月5日,澳大利亚总理宣布政府将制定国家云计算战略。这一消息不仅明确了国家宽带网络(NBN)和云计算之间要有协同效应,还强调了政府在为小企业、个人和政府机构提供各自所需工具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实现云计算的承诺。该战略由政府、行业和消费群体合作完成,勾勒出澳大利亚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愿景,即:澳大利亚将创建并使用世界一流的云服务,推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和生产力。

  采用云服务,通常能帮助机构提高效率,推动创新,运营更为灵活。在国家层面上,澳大利亚具备利用云计算各项优势的理由,包括稳定的社会经济体系,强大的法律系统以及高度多样化和成熟的信息通信技术(ICT)行业。

  在个体层面上,很多实施了创新云计算服务的机构已经改变了运营方式。然而,就整体而言,澳大利亚小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在使用在线技术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OECD国家。这些企业和组织因此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它们可通过使用云计算服务迎头赶上。

  产生上述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来支持先进的云计算服务,如澳大利亚许多地区相对缓慢的网速,限制了云服务的推广。国家宽带网络正在改变这一局面,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者。澳大利亚云计算推广受阻还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对如何最好利用云计算的认识不足以及在使用云计算服务时有些机构和个人显得信心不足。

  该战略确定了三大核心目标和一系列行动计划来实现政府的愿景。然而,随着云服务市场的不断发展,用户和云服务提供商必须与时俱进。同样,政府将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变化对战略进行调整。

  (一)最大化云计算在政府中的价值

  1、目标:澳大利亚政府将成为云服务使用的领军者,提高工作效率,从ICT投资中获得更多价值,提供更好的服务,构建一个更加灵活的公共部门。

  2、主要行动:

  (1)澳大利亚政府信息管理办公室(AGIMO)将在政府决策者如何评估云服务的收益以及如何采购和管理云服务方面加强指导。

  (2)AGIMO将联手宽带、通信和数字经济部(DBCDE)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案例研究、实践经验交流等让政府机构间互相学习,推动工作持续得到改进。

  (3)财政部(DOFD)将强化采购环节,确保政府机构在进行新的ICT采购时把公共云服务纳入考虑范围。

  (4)政府机构将根据更新周期,逐步把面向公众的网站转移到公共云服务上,这也是云服务的最高价值所在。

  (5)2013年底,政府将发布一个商业案例,分析以更集中的方式向澳大利亚政府机构提供云服务的优缺点。

  (二)向小企业、非营利性机构和消费者推广云计算

  1、目标:澳大利亚小企业、非营利性机构和消费者将获得需求保障,并使用让他们充分放心的云服务工具。

  2、主要行动:

  (1)DBCDE将联手工业、创新、气候变化、科研和高等教育部(DIICCSRTE)开展以下行动:

  .与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共同合作,推广关于云计算的知情决策,并根据各行业领域需求提供定制信息;

  .为小企业和非营利机构提供更多如何使用云服务的在线信息;

  .强化现有成功项目,如数字企业、企业连接、技术和知识连接、数字政府和小企业咨询服务项目等。

  (2)澳大利亚计算机协会将与澳大利亚云计算国家委员会(NSCCC)、澳大利亚信息产业协会,以及其他政府部门、行业利益攸关方共同制定自发的云计算消费者协议,鼓励云服务提供商的信息披露,及时为消费者提供云服务的最新信息。

  (3)DBCDE和OAIC将就云服务行业新的隐私改革发布相关指导,这项改革计划于2014年3月启动。

  (三)扶持充满活力的云服务行业

  1、目标:通过以下三大支持因素,澳大利亚将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云计算行业。这三大支持因素是:

  .技术熟练且对云计算有一定认知度的ICT劳动力市场,他们能够创造并采用云服务;

  .云服务领域的有效竞争;

  .建立一个支持发展、推动创新和保护用户的监管环境。

  2、主要行动:

  (1)政府将继续与行业、高等院校密切合作,确保培养一批技能过硬、对云熟知的ICT专业人士;

  (2)澳贸委(Austrade)将与业界一道,把澳大利亚打造成一个值得信赖的数据存储和处理中心,鼓励外国投资;

  (3)DBCDE将继续通过NSCCC来确定特殊的云计算问题及其机遇和挑战。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张翔)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